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企业新闻

养猪场户亏损苗头不可小视丨三农瞭望

生猪生产持续恢复,生猪价格不断下降。当前,很多居民感到猪肉便宜了。不过,由于盈利空间挤压和养殖成本提高,一些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已有明显亏损。面对眼下养殖效益总体下滑、养殖场户出现亏损的苗头,稳定生猪生产尤为要紧,须臾不能放松。

生猪产业恢复发展的成效,不仅在于提前半年完成产能恢复目标,还在于一些长期困扰行业的瓶颈得以解决。比如,生猪养殖用地、猪场环境影响评价等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取得重大政策突破。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禁养区划定不盲目扩大,也不是简单搬迁关停。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对生猪产业的重视度得以提升,一些以往明目张胆提出打造“无猪市”“无猪县”的行为得到收敛。

眼下,生猪养殖进入高成本阶段。2020年以来,受效益带动和政策驱动,养殖场户补栏生猪的积极性高涨,带动仔猪价格大幅上涨。同时,由于玉米、豆粕价格上涨,饲料占养殖成本的最大头,生猪养殖成本总体上涨。此外,规模猪场固定投资大,存在新建猪舍、购买设备等刚性成本,非洲猪瘟疫情又增加了动物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的成本。

面对这样的形势,养殖场户的分化明显加剧。从不同养殖模式来看,自繁自育的养殖场户盈利情况较好,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场户已开始亏损。从不同养殖主体来看,散养户亏损风险相对较小,规模养殖场亏损风险更高。不同企业间的养殖模式、管理水平、防疫能力差异逐步体现出来,这意味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猪肉市场调控的关键点同时来临。

生猪产业具有“一长一短”两个特征。“长”指生猪生产周期长,由饲养后备母猪到仔猪出生到肥猪出栏需18个月;“短”指冻肉储备期短,按照有关要求最长也仅10个月。加之我国居民喜食鲜肉,少吃冻肉,使得猪肉稳产保供调控难度更大。从以往猪周期情况看,产能恢复虽然缓慢,但一旦猪肉供应完全恢复,价格便会大幅下跌。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养殖场户一旦资金紧张、实力不济,就可能大量淘汰母猪,为新一轮猪肉涨价埋下伏笔。

所以,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越是在可能亏损的时候,越要强化对生猪产能的保护与调节,确保基础产能稳定,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价格下跌时,优胜劣汰、一些场户出局是必然的,当务之急是确保优质产能留下来,保留基础母畜资源。同时,在当前产能已恢复的情况下,适当引导养殖场户根据行情变化放缓补栏增养速度,这对避免后期产能过剩有利。对养殖场户来说,个体无法决定市场猪价,但在成本管控方面有很大空间可挖。

生猪价格变化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消除。在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坚持以市场自主调节为主,避免价格短期大幅上涨或下降。以往,我们应对价格过快上涨经验丰富,但对价格过急下降的工具箱准备不足、重视不够。这导致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调高”不“调低”,对养殖场户的感受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其实,调高和调低不可偏废,此时的波谷可能孕育着彼时的波峰。

在市场常态化运行中,政府部门要做的主要是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一是健全动物疫情防控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把非洲猪瘟暴露出来的短板补齐;二是完善信息采集、预警、发布机制。日前,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联合发布的生猪产品全产业链数据正式上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打破了以往彼此数据空白或数据打架的情况,不过,发布的信息还要更接地气,要易于市场主体把握。

让老百姓有肉吃、吃得起,让养殖场户愿意养、有钱挣,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生猪供给体系,这是摆在生猪产业面前的课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