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装饰装修  装修施工

全国两会“观潮·三人评”①丨“延迟退休”政策如何小步走稳?

《观潮:我和我的5年》开栏语

全国“两会”启幕,“十四五”打开,一些事关你我的民生大事即将如约而至。

与以往历次五年规划建议文件相比,“十四五”建议关于民生社会领域的内容最多。“十四五”建议提出的12个方面重大任务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这部分内容所占的篇幅也最大。这是“十四五”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这一亮点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完成,“奔小康”将逐步成为历史性概念,而“共同富裕”,则理所当然成为“十四五”民生篇章关键词。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我们谈民生质量,如今我们谈生活品质。从“质量”到“品质”,内涵和外延都要丰富得多。在“品质”的映照下,“生活”这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不仅闪耀生动的具象色彩,也极具形而上的力量。

关注“生活”,聚焦“品质”,红星新闻推出《观潮:我和我的5年》“全国两会”系列评论,每期邀请三位评论员纵论社会关切的民生热点:延迟退休铁板钉钉,不同人群如何实现退休公平?中等收入群体要扩大,收入如何增加?如何培植消费新势力?如何施行“包容性”生育政策?

在“十四五”日渐清晰的民生挂历里,一眼望去,人人都能迅速与个体休戚相关的印记接上“暗号”。而每一个个体微观的利益取向,将汇聚成打开下一步中国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澎湃动力。

酝酿多年后,“延迟退休”这只靴子终于落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2月26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已在路上。可以预见,这将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议题之一。

一个重大政策的实施,势必对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延迟退休”聚焦大众关切,有赞成,也有焦虑:会影响年轻人就业吗?退休接趟带娃模式一旦打破会影响生育意愿吗?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如何体现退休公平?养老金是否会有所调整?

回应关切,直面焦虑,找出最大公约数,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政策走稳。

↑资料图 来源:IC Photo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相当复杂,通常来说,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直接的就业竞争关系并不特别明显,因而延退人员抢年轻人饭碗的情况,总体上也不会显著。

延退人员抢年轻人饭碗?大概率不会出现

□熊志()

有人担心,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之后,这批原本适龄退休人员所占据的劳动岗位,将无法及时腾退出来,随着劳动人口总量的提升,就业压力以及失业率会有所增加。

这种担心实属多虑。首先,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相当复杂,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就业领域和岗位,跟老年人有着很大的区别。通常来说,二者之间直接的就业竞争关系不是特别明显,延退人员抢年轻人饭碗的情况,总体上也不会显著。

事实上,随着出生人口的下跌,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2019年就称,“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这意味着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找工作难,这种就业困难,更多是一种结构性困境,其对应的另一面是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延迟退休的政策初衷,也是因在老龄化背景下,沿用现在的劳动年龄安排,今后将出现适龄就业人口减少的问题,而享受养老金待遇人数的增加,会放大就业人口的供养压力。

以往很多人觉得,技术的进步,会造成更大的失业,比如网购影响实体经济就业等,现实却并非如此。像外卖、快递等新职业的出现,释放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了就业空间。

这意味着,未来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迭代,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还会有一批全新的职业出现。在延迟退休增加就业人员总数的前提下,这也会创造就业岗位的新增量。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延迟退休也没有造成更大范围的失业。数据显示,美国的平均退休年龄在67岁,而过去20年的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另外像在日本,一些老人六七十岁还在开出租车,在延迟退休的国家,类似就业现象已经成了常态。

其实相较于延迟退休,对就业压力影响更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等等,因此更值得关心的是,如何保证经济平稳运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延迟退休必然对当下隔代育儿模式带来冲击,“谁来带孩子”既涉及家庭事务,也关系到社会发展,社会服务应及时填补空白。

及时做好“隔代育儿”的替代方案

□土土绒()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现代人在五六十岁的年纪,精力仍然比较旺盛,此时退休,确实可以说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很多老年人“退”了不一定“休”。在中国目前以家庭为主的育儿模式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为抚育幼儿的重要力量。年轻的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法照料孩子,那么由老一辈接手就成了既放心可靠、又顺其自然的事。

在过去,这项工作往往被看作“家务事”,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因此老年人帮年轻人抚育孩子而付出的劳动,似乎就“隐藏”在了日常生活中。需要认清的是,抚育幼儿是一项极其重要、又非常繁重的任务,不可忽视。在精细化育儿的当下,“谁来带孩子”更是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既涉及家庭事务,也关系到社会发展。延迟退休必然对当下隔代育儿模式带来冲击。

而在很多家庭中,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不光要帮下一代看护孩子,还很有可能承担着照顾上一代老年人的任务。

因而,当这部分家庭劳动力资源因为延迟退休而转移之后,就必然要求健全社会服务机制来填补空白。去年“两会”期间,就提出要重点发展社区的养老托幼服务。这也是在延迟退休趋势之下的必然选择。

此外,延迟退休和隔代育儿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不妨考虑实际情况,给予劳动者一定的选择权,制定更有弹性的配套政策。毕竟,无论是继续留在岗位工作,还是为家庭抚育孩子,都是重要而有价值的劳动,都值得尊重。

↑资料图 来源:图虫创意

温和的、渐进的推进节奏,体现了一种稳妥的改革方法论,能更有效降低负面效应,也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渐进式”本身,将成为政策走稳的最好护航

□刘琴(红星新闻评论员)

延迟退休已是铁板钉钉。现在的普遍关注是政策如何走稳。毕竟这是已实施70年的退休制度力度最大的一次变革,牵涉范围之广,牵涉人数之众,牵涉利益之复杂,都前所未有。

对此,人社部给出的办法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

从目前来看,渐进式推进延迟退休的确是综合了各方面考量的一个理性选择,不仅纾解了社会忧虑,也最大程度确保政策稳妥推进到位。

延迟退休从最早开始酝酿到如今靴子即将落地,已有约十年时间。期间历经动议、专家的一家之言、各界的意见征集、中央层面的各种表述,以及过程之中的暂时搁置。这种小心翼翼的“延迟式”推进姿态,使大众对延迟退休的心理接受,有了一个较充分的准备期。

2013年,人民网曾就“延迟退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近七成受访者持反对态度。同一个时间段,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也做过同样的调查,结果近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时过境迁,今年2月26日,当人社部明确表示确定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已在路上时,迎接“延迟退休”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已经具备。

这当然和这8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硬件”提升分不开的,诸如大众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养老机制更加完善,现代服务业全面增强,就业更加充分,等等。但不得不说,提前若干年的准备,等于是向社会提供了一个漫长的心理缓冲期。

虽然现在“延迟退休”具体方案还未出台,但“渐进式”推进早已定调。之前,时任人社部部长曾举例说:“如果5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政策施行以后,可能你是60岁零3个月退休;如果第二个人是第二年退休,那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或许最终方案距此不远。这样推算下来,全社会延迟退休最终实施到位将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各种配套足以跟上,也足以有实力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能确保个体明确感知延迟退休带来的整体收益,也能尽最大可能对利益受损者进行识别和必要的补偿,即使中途有所调整,也不会引起大的波动。

渐进式的推进节奏,体现了一种稳妥的改革方法论。相对于“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温和的、渐进的改革方式,更能有效降低负面效应,也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