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企业新闻

聊了超100家建築類企業15萬字解讀建築産業鏈的重塑與投資機會

聊了超100家建築類企業15萬字解讀建築産業鏈的重塑與投資機會

  中國是建築業産值最大的國家,但是建築業科技投入遠低於發達國家。最近十年建築行業增速明顯放緩,對成本和品質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國內政策也不斷把建築科技提升到新的高度。

  目前建築行業面臨的住房負擔重、勞動力短缺、可持續性和環保等問題備受關注,而工業化、流程自動化、産業數字化、新材料等技術將重塑建築産業鏈,使得行業逐漸向低成本、高效率、工業化、綠色可持續的方向演進。

  作為一家研究驅動型、長期佈局企業數字化/企業服務賽道的投資機構,最近半年一直在密切關注建築行業,交流了上百家行業公司和專家。團隊堅定看好未來20年內,建築業的面貌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將陸續把關於建築科技領域的一些觀察和觀點進行梳理和分享。本文15000字對建築産業鏈演進以及重點關注的投資方向進行拆解和初步梳理,未來將持續關注裝配式建築、建築機器人、綠色建築、建築産業網際網路方向上的優秀創業公司,也期待和更多的行業專家共同探討行業發展。

  建築行業指交付建築物、基礎設施、工業設施和相關活動直至其生命結束的過程(維基百科)。它通常從規劃、融資和設計開始,一直持續到資産建成並可供使用;建築還包括維修和保養工作,任何擴大、擴展和改進資産的工程,以及最終的拆除或退役。

  狹義建築業是指以房屋建築和構築物等建築産品為生産對象的産業部門;廣義建築業包括房地産、基礎設施和工業結構,其範圍涉及建築、土木、機械、設備、工程施工與安裝、勘察設計、構配件生産、仲介服務等領域。

  從全球來看,建築業在多個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 (GDP) 中佔比較高。2017 年全球建築業的産值估計為 10.8 萬億美元,預計到 2022 年將增至 12.9 萬億美元。如今,建築業的支出每年超過 11 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13% 左右。預計到 2030 年,這一支出將增至 14.8 萬億美元左右。

  中國是建築業産值最大的國家,但是建築業科技投入遠低於發達國家:根據維基百科數據,2018年中國建築業GVA貢獻9000多億美元,遠高於第二名美國和第三名日本。現階段我國建築資訊化佔總産值的比例為0.1%,行業的資訊化投入程度嚴重不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中國建築行業近十年增速明顯放緩,對成本和品質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建築行業從2002-2012年基本穩步上升,每年的平均增速為18.7%,而根據中國建築業協會,從2012至今,建築行業增速下降到6.85%以上,增勢明顯放緩。因此行業開始尋求新的發展途徑,比如BIM與裝配式技術的關注度明顯提高,業內以求通過技術進步促進建築業從過去的“增加數量”向未來的“提高品質”轉變,包括也開始注重從業人員素質與管理水準的提高,從提升産業效率層面尋求增量。

  政策層面大力扶持建築科技:《“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建築機器人等,目標是到2025年建築工業化全面實現,邁入智慧建造世界強國行列,從政策層面鼓勵建築業進行科技轉型。

  建材階段:分為材料研發(墻板、混凝土、鋼材)、産線數字化升級、供應鏈交易平臺等。相關科技公司包括邁思科技、小胖熊、掌上輔材等。

  設計階段:包括建築設計、物理環境設計、結構設計、機電設計等,其中既有以華陽國際為代表的設計服務提供商,也有提供倣真模擬、結構設計、AI輔助設計等軟體供應商。相關公司包括中望、盈建科、品覽製造、小庫科技等。

  造價階段:造價軟體頭部優勢顯著,最有代表性的是上市公司廣聯達。2020年廣聯達造價軟體收入接近28億。市佔率接近60%。

  施工階段:CBinsight將施工階段拆解成了數字報告與協作、進度監控和檢查、空中監測、施工機器人、資源規劃與調度、3D建模與設計、風險管理與安全 、財務管理與招標、AR/VR訓練與倣真九個部分(如下圖所示)。

  在分類中的建築機器人可以覆蓋設計、施工、運維等多個階段,其中施工場景的需求量最大 。工程機械類、勞務管理類沒有出現在該分類中,但也屬於施工範疇。1)工程機械中涵蓋了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工程製造企業,也包括租賃平臺(眾能聯合)、設備管理系統等數字化服務商(智鶴科技);2)勞務管理、建築招工也同屬於這一范疇,相關公司包括吉工家、知和家、魚泡網、墨鬥科技等。

  裝飾裝修階段:包括室內設計、供應鏈平臺、項目管理、裝修交付等。相關公司中既有傳統的大型裝修企業金螳螂、亞廈股份等,也包括酷家樂、領築智造等科技類公司。

  物業和運維管理:物業管理包括住宅物業、商業物業、城市服務等,涉及不動産數字化、AI安防、設備管理FM、CRM、社區運營等多個方向。相關公司包括匠人科技、鋒物科技、愛物管等。

  此外,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建築機器人等覆蓋了設計、施工、運維等多個環節,在政策和需求的雙輪驅動下持續發展,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方向。

  建築業是全球經濟中最大的産業,佔世界GDP的13%。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裏,每年的生産力增長只有整個經濟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 。行業具有數字化程度、盈利能力低、客戶滿意度都處於低位的特徵:

  1.建築業是各行業中數字化程度最低的行業之一:建築資訊模型(BIM)的採用率在35年內僅達到60%至70%。相比之下,許多技術(如雲客戶關係管理、磁共振成像、腹腔鏡手術、鋰離子電池和微波)在商業化後的8到28年內就可以達到90%的採用率。創新受阻的主要原因包括行業整體有限的利潤率和風險規避。

  2.盈利能力很低,整體利潤率約為5%:低利潤率導致建築業經常在各地區的破産名單上名列前茅。根據Euler Hermes的全球分析,建築業是2018年前三季度重大破産事件最多的行業,比第二差的行業高出約5%,比第三差的行業高出70%。

  3.客戶滿意度低,經常出現時間和預算超支:麥肯錫2016年的一項分析發現,建築項目的完成時間通常比預定時間長20%,並超出預算達80%,經常導致訴訟。這往往讓客戶不滿意,導致複雜和耗時的索賠過程。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行業人員已經廣泛意識到建築行業必須轉型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根據麥肯錫的行業調查發現:90%的高管強烈認為這個行業需要改變,而且這種情緒在過去十年裏不斷增長。80%的人還認為,從現在起的20年內,建築業的面貌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1.公共預算緊張和住房負擔:麥肯錫的分析發現,到2035年, 全球需要69.4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來支援預期的GDP增長,而且全球每三個城市家庭中就有一個無法按市場價格買得起體面的住所。COVID-19危機進一步放大了成本和負擔能力問題。

  2.熟練勞動力的持續匱乏:熟練勞動力的短缺已經成為建築市場的主要問題,退休將使人力進一步流失,目前美國建築業約41%的勞動力預計將在2031年前退休。如下圖展示,麥肯錫調查顯示,87%的受訪者認為技術工人的稀缺將對行業産生高度影響,近50%的受訪者預計,在未來二十年內,技術工人的稀缺將成為更大規模的問題。

  3.安全和可持續性法規越發嚴格,對建築規範標準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可持續性和工作場所安全的要求正在增加。建築的環保節能和安全重視程度逐漸增加。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該行業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而綠色建築可以減少20%至40%的能源消耗,減少淡水消耗和廢水生産達65%,綠色理念也被政府大力倡導。

  為了解決住房負擔、勞動力匱乏、安全和環保性等社會問題,建築行業正朝著降低成本、提升生産力、安全性、環保性等方向發展,呈現出了以下幾種主要趨勢:

  工業化指的是基於模組和産品實現異地生産自動化和現場裝配自動化。區別於在工作現場建造獨特設計的結構,而是在工廠中進行標準化的子元素和建築模組的生産。工業化有助於實現標準化並大幅提高建築業的生産力。

  為什麼建築行業會逐漸走向標準化和産品化?商用飛機製造行業的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兩個行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在歷史上行業高度分散,採用了定制和基於項目的方法:標準化和重復的過程有限,生産率低導致當需求回升時,公司很難增加産量。

  而商用飛機製造行業的産品化和標準化化經歷了30年。最初行業格局是高度分散的,每架飛機都是在定制和基於項目的製造設置中從頭開始製造。工業化引發了向流水線製造的轉變,後來變得高度自動化。由於隨後的標準化,該行業進入了一個整合階段,導致了兩個主要參與者的崛起—空中客車和波音。這一轉變導致了客戶價值的重大轉移。

  相比較而言,建築行業的部分價值也將從建築工作現場轉移到場外預製設施,而總承包商和專業承包商的收入可能面臨大幅下滑。根據 CapitalIQ & 麥肯錫的調研數據,未來建築行業20-30%的價值將轉移到場外預製環節。

  機器人是實現流程自動化的有效方式。機器人在在建築領域的潛在應用範圍很廣,涵蓋了建築的大部分階段:從最初的施工到其操作和維護,再到最終的拆除和回收。一方面,它減少了工人的安全風險;另一方面 ,機器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從而轉化為更高的施工品質、更低的最終成本和更少的延誤可能性。

  以施工場景中可能用到的3D列印為例,3D列印通過使用更省時、更省材料的機器,有助於降低整體施工成本,從而也減少了最終的建築垃圾量。3D列印不僅可以替代傳統的生産方式,還可以實現獨特的設計和形狀 ,而這些都是用傳統方法難以達到的。

  存量建築不斷增長導致建築能耗持續增加:清華大學的研究表明,快速城鎮化帶動建築業持續發展,中國建築存量也不斷高速增長。城市建築面積的增長以及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直接導致建築行業的能耗增長。根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2019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2.33億tce,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5.8%。

  綠色建築和新材料可以明顯降低建築能耗。綠色建築不僅能夠一定程度緩解住房緊缺提升入住率(根據統計測算,綠色建築出租時入住率可提升3%以上,租金收入最高可增加11%),而且能夠顯著節省運營成本,環境友好(經認證的可持續建築可提供高達 30% 的能源成本降低)。

  新材料則具有減少碳足跡和降低成本等優勢:使用輕質材料,如輕質鋼架和交叉層壓木材,可以降低成本,實現更長的物流運輸距離和更集中的生産調度;多功能、輕質和柔性混凝土具有自密實性和更高的粘度,可以消除振動並滿足更複雜的模板;替代材料,包括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材料也正在開發中:例如,乙烯-四氟乙烯(ETFE)比玻璃輕99%,更堅固,更環保,透光性更好,而且更靈活。

  數字技術有助於建築産業鏈上下游實現更好的合作,並轉向更多的基於數據驅動的決策。這些創新將改變公司的運營、設計和施工方式,以及與合作夥伴的接觸方式。新的數字技術包括:物聯網、BIM、數字孿生、AI、大數據等,賦能建築全生命週期。

  在設計階段,通過使用BIM在項目早期創建一個完整的3D模型,可以將設計階段與價值鏈的其他部分結合起來,明顯提高效率。

  在建造階段,使用數字工具可以大大改善現場協作。高效的項目管理工具可以提升現場團隊之間的溝通、有效控制工期,並與感測器、可穿戴設備等同步,以不斷跟蹤進度和材料利用率,從未進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在運維階段,物聯網感測器和通信技術使業主有能力跟蹤和監測利用率、能源效率和維護設備。通過使用BIM創建的虛擬3D模型,對建築中使用的所有部件進行精確的透明化,可以提高效率以及降低維護成本 。

  基於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建築全産業鏈,我們重點關注幾個方向:基於BIM的智慧建築、綠色建築、建築機器人、建築3D列印、裝配式建築、建築産業網際網路等。

  BIM概念由Autodesk率先提出,指的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資訊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築模型的建立,覆蓋建築設計、施工、運營全生命週期內的設計協同與合作,其技術要點就是數字化、三維化以及各專業間(建築、水暖電、結構、施工、運維)的協同化。BIM是實現前述建築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從全球來看,BIM市場初具規模,北美市場仍是全球BIM主要發展區域:2020年全球BIM市場規模在54.0-57.7億美元範圍內,預測2026年行業市場規模在107-159億美元之間,行業未來發展前景較好;縱觀全球,北美在全球BIM市場中佔比33%,是全球BIM行業發展的主要區域,亞太地區作為後起之秀,正在努力追趕北美市場。目前全球BIM行業市場份額主要被Autodesk和Bentley 兩大參與者佔據,其他相關公司包括Trimble、Hexagon、Nemetschek等。

  在全球範圍內, COVID-19 導致遠端工作的日益普及、全球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建築工程和施工 (AEC) 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政府對 BIM 建模的有利支援,不斷的促進了BIM的發展。未來我們持續看好BIM在可視化/空間管理、全生命週期、智慧管理等多個方面的落地。相關的公司包括Openspace,通過現實捕捉技術構建建築空間數據集,使項目利益相關方無需前往現場即可從任何地點輕鬆進行協調,降低溝通成本、提升施工交付確定性。客戶已經在超過10,000個工地現場使用了OpenSpace,該平臺已經捕獲了面積超過6.5億平米的工地現場圖像。

  國內市場短期來看,BIM在國內的應用不及預期,主要是施工方對軟體投産比的擔心和打通産業鏈帶來的利益衝突問題:調研數據顯示,基於BIM的智慧建築單價在30-50w,而經濟效應只有3-5w,經濟效益十分有限;加之中國傳統建房子往往有圖紙就能建,而BIM軟體要求的前置精細化分析工作偏多,導致總工期並未縮短,因而在工期很緊的情況下往往不採用;且施工單位按照計算結果報價無法獲得超額收益,BIM軟體容易導致多方利益問題。

  長期來看,BIM作為基礎數據的支撐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作為工程數據的承載體,BIM不僅可以通過結合三維模型數據和工藝參數進行三維空間報警預測,更可以通過平臺沉澱的數據進行更多應用場景的探索。

  根據國家標準《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中國綠色建築指的是:在建築的全壽命週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政策大力驅動綠色建築的發展:我國自 2012年以來推廣綠色建築力度開始加大,出臺系列鼓勵推廣政策。2021 年10月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從頂層規劃角度推動建築業低碳化發展,其中重點要求發展低碳建築、裝配式建築、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以及降低建築運作能耗。2022 年3月11日住建部發佈《“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目標到 2025 年,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面積 3.5 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築 0.5 億平方米以上等。

  該技術通過將捕獲的溫室氣體注入地下,捕獲、運輸和儲存來自大型點源(如化工廠)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將捕獲的碳進行利用重新發揮價值。

  2021 年全球對碳捕集和封存 (CCS) 的投資達到 23 億美元,低於 2020 年的 30 億美元,但比 2019 年報告的 10 億美元有顯著增長。碳捕獲能去除多達90% 的從化石燃料(煤、石油或天然氣)發電站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氣體,這些是人為 CO2 排放的主要來源。

  值得關注的企業包括Carbon Upcycling Technologies、Carbon Clean等,這些公司幫助重要行業實現脫碳。與傳統技術相比,他們的創新解決方案顯著降低了碳捕獲的成本和環境影響,從而更容易實現“凈零”。

  該技術在使用結束後將産品、材料與資源返回到産品迴圈中,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産品、材料和資源的價值,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的産生。在建築組合中實施該技術可以將行業生産力提升多達10%。

  迴圈經濟預計到2025年全球市場增長將超過660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2%。歐洲將在採用迴圈經濟模式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市場份額為2640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公司包括Arqlite,開發出了100%由從環境中回收的塑膠製成的高效材料,他們創新的回收系統可以處理其他不可回收的塑膠並將其轉化為輕質人造礫石,以具有競爭力的垃圾填埋費價格提供環保解決方案。

  替代燃料主要是尋找有助於在建築中使用的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目前受關注的清潔能源有氫能和太陽能。

  HiiROC作為氫能開發的傑出代表,通過熱電漿電解技術從生物甲烷、火炬氣和天然氣中生産氫氣,與替代品相比,它能夠以具有競爭力的成本實現低成本、零排放的氫氣生産,但沒有排放,並且僅使用五分之一的氫氣電解水所需的能量。而Synhelion和CEMEX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太陽能熟料,可以替代傳統燃料方法運作不同的過程,且幾乎沒有碳足跡。

  綠色建材市場目前正在高速發展,根據研究,到2027年,綠色建築材料市場預計將達到4254億美元,在2020-2027年的分析期內以8.6%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廢物和資源管理能大限度地減少在最終施工過程中進入垃圾填埋場的材料數量,是材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機器人指的是自動或者半自動執行建築工作的機器裝置。通過預先編制的程式或者AI技術進行運動,協助建築人員完成焊接、搬運、噴漆等建築工作

  建造是建築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目前開展機器人應用較多的環節,機器人建造分為工廠和現場兩個領域,現場建造仍是機器人應用的難點,包括砌磚機器人、3D印表機器人、地面鋪設機器人、裝修機器人等。

  建築機器人現階段藍海,滲透率極低。Tractica的一份報告,2018年全球建築機器人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44億美元。專家預測,到2025年,全球建築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8億美元。由於場景非標準化、現場數字化覆蓋率低、流程工序複雜等原因導致市場發展較慢。

  2021年超過17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了 VC 支援的機器人初創公司,幾乎是2020年投資的三倍。今年,融資金額最大的三家之一即是建築機器人領域: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建築技術公司 Icon 在 2 月份完成了近 1.85 億美元的B輪融資。

  未來隨著人力缺失+工資越來越高,機器替代人的趨勢長期存在:一方面目前建築業從業人員普遍年齡較高(40-50歲),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地幹活,未來建築業將面臨招工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建築工人成本逐年上升,未來人工成本佔比逐漸增加,會有更加清晰的需求替代和降低人力成本。

  目前建築行業3D列印市場份額較小但增速快。2021年,全球建築場景中的3D列印市場價值為1.9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增加到10億美元。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研究顯示,3D列印在過去十年中迅猛發展,年複合增長率高達91.5%。

  3D列印技術在降低成本和減少廢物排放方面優勢十分顯著。一是可以減少施工時間。通常情況下,大型項目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 20%,而且成本超出初始預算高達 80%。然而,3D 列印可以減少多達 70% 的時間,並且一個項目可以在幾小時或幾天內完成;二是可以減少廢物排放,使用3D印表機器人可以減少60%工地廢物排放;三是降低勞動成本,通過 3D 印表機自動創建結構,公司可以降低 80% 的勞動成本;四是提供安全保障,3D 列印給建築帶來的最重要的好處之一是現場員工的健康和安全。目前 3D 印表機器人也面臨一些嚴峻的挑戰,包括成本高、操作門檻高、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等。

  從分類上來看,3D列印的方法包括擠壓、粉末粘合、噴塗等;可以使用的材料有砂漿、混凝土、石膏、符合材料等;3D印表機的類型包括機械臂類和龍門系統類:

  機械臂類是自動控制的印表機,允許自由移動和靈活地安排多個任務。與其他 3D 列印方法相比,機械臂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列印,允許實現複雜的幾何形狀和曲線,並且可以列印更大的尺寸。

  龍門系統類形成 的3D 模型主要用於創建表面光滑的大型結構。它需要和軌道一起工作,用軌道來引導機械臂逐層施加混凝土。

  總覽全球,目前迪拜的3D列印技術發展驅動力較為明顯,到2030年,該國25%的建築物必須使用 3D 列印技術製造;美國是第一個在建築領域押注3D列印技術的國家,並且在北美完成的項目數量居於領先地位;亞洲和中東地區市場發展潛力巨大,2020年亞太地區對應38%的建築3D列印市場份額;中國是亞太地區該技術的先驅,但近年來日本作為後起之秀,成為最有前途的技術開發和實施國家之一。

  3D列印技術代表性公司有Diamond Age,目前開發出26種終端機器人,以該公司現有技術,可以將9個月才能建成的住宅工期縮短至1個月。2022年3月完成A輪5000w美金融資,發展潛力巨大。其他公司包括Aeditive、AICT、Icon、Mobbot等等。

  裝配式建築是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完成建築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築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築。

  目前主要為預製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佔據總裝配式建築的65%,其他包括裝配式鋼結構與木結構等。由於採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裝配化施工、資訊化管理、智慧化應用,裝配式建築是現代工業化生産方式的代表。

  從全球來看,歐美裝配式建築市場更加成熟,中國受短期政策驅動,裝配式建築市場迅速發展:據統計數據顯示,到 2030 年,歐洲和美國的模組化建築市場預計價值 1300 億美元,並有望每年節省高達 220 億美元;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發展近70年,目前受“十四五”規劃推動處於高速發展階段,2020年已基本形成適應建築産業現代化的市場機制和發展環境、建築産業現代化技術體系基本成熟,預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比達到30%。

  1.減排減廢方面:裝配式可以降低建築廢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較大程度的減少建築垃圾(約佔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如廢鋼筋、廢鐵絲、廢竹木材、廢棄混凝土等;另外裝配式建築可以減少碳排放超過20%,對於與建築行業低碳化意義重大,是建築工業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技術路徑

  2.縮短工期方面:裝配式可以解決項目延期和超支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減少住房短缺和勞動力短缺;由於主體結構均為預製件,多環節可以同時開工,極大提高了效率,從而有助於工期提前。數據顯示,當裝配率20%時,工期提前5%,當裝配率40%時,工期提前可達15%。

  海外裝配式建築代表公司包括Wallex和Modulous。Wallex業務包括建築結構和立面的設計(DfMA) 到工程、製造和現場安裝,綜合一站式工業化建築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主要面向承包商;Modulous則主要賦能建築工業化概念設計。

  國內裝配式建築企業眾多,其中上市公司包括遠大住工、中國建築、鴻路鋼構、精工鋼構等;未來我們看好雲工廠或者産業網際網路模式的企業,包括墨點狗、大樂裝等。

  産業網際網路是指以生産者為主要用戶,通過在生産、交易、融資和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網路滲透從而達到提升效率、節約資源等行業優化作用,通過生産、資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推進産業發展,通過傳統企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尋求全新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出不僅限于流量的更高價值的産業形態。(來源:MBA智庫)

  建築行業的産業網際網路是指建築全産業鏈的要素(人、機、料)利用數字技術優勢,改造建築産業,實現整個産業鏈的數字化和智慧化。由於産業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建築行業人力缺乏、安全問題頻發等社會現象,我們認為建築行業的産業網際網路平臺在人、機、料多個方向都存在極具想像力的機會:

  人:指面向建築工人的數字化和智慧化供應商。我國建築工人數量5000萬以上,面向建築工人的招聘、管理、效率提升工具具有極大的想像空間。

  例如面向建築工人的數字化平臺,涉及招工用工、勞務管理、薪酬發放、施工進度監測等多個環節。通過搭建招工平臺,可以有效減低工人閒置率並提升項目的承接率;對工人細粒度的管理,可以縮短工程交付週期,降低交付時間不可控和品質不穩定等風險。另外,解決工人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機器人工具,也可以明顯提升交付效率,降低施工現場安全風險。

  機:主要指建築機械設備,建築機械設備按設備大小分類可分為大型設備(塔吊、升降機、挖掘機等)和小型設備(攪拌機、鋼筋加工機械、電焊機等)。

  以塔機為例,塔機承擔80%以上施工原材料的運輸作業,是建築施工過程的核心機械和現場的核心節點。根據2021年9月的新《安全生産法》,若塔機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企業區域內項目停工7天起、企業區域內禁止招投標30天起,項目相關人員刑事責任公司相關人員黨政處罰或下馬,其安全性不容忽視。智慧化系統能結合塔機運作數據,準確分析塔機性能,利用大數據實現對塔機狀態的AI分析,有效防止群塔作業中塔機碰撞和超載等安全問題;在提升施工效率方面,塔機智慧化廠商基於三維空間距離計算,結合塔機運作角速度、線速度、吊重重量、吊重力矩及塔機類型分析精準的控制距離,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可以提升15%-20%。

  料:建築材料可分為結構材料、裝飾材料、專用材料。結構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等;裝飾材料包括各種塗料、油漆、玻璃等;專用材料指用於防水、防潮、防腐等相關材料。

  建築材料成本佔比高,政策鼓勵建材的數字化和智慧化:建築工程的材料費用佔工程造價60%以上,成本佔比不容忽視。 2020年8月28日,十三部委聯合發文制定建築業頂層規劃《關於推動智慧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 指導意見》,建築業智慧建造發展大勢所趨,其中數字化是智慧建造的手段。而智慧化中則涉及加快打造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廣應用鋼結構構件智慧製造生産線和預製混凝土構件智慧生産線。

  建材數字化平臺可以賦能加工環節,確保生産任務的可控性和可見性;通過對項目方的管理提升盈利水準,控制物料消耗情況;另外還可以實現産業鏈上下游的打通和原材料溯源等。相關公司包括邁思科技等。

  Procore公司于2002年創立,直至2012年,隨著WiFi、其他連接設備以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激增,該公司的産品才開始變得有吸引力;Procore收購等方式顯著地擴展了他們的産品套件;目前在全球有超過125個國家的8506名客戶在使用該公司産品。

  Procore四大産品線如下:對於5000萬美元的項目體量來説,每年大約節省21.57萬美元。

  Procore商業模式為中端客戶+全球化佈局,多元化産品組合促進增長:目前客戶數量1萬家,主要以中端市場為主,92%的客戶ACV金額在10萬美元以下;客戶遍佈全球,目前有12.2%的收入來自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多元産品組合是企業增長的又一重要元素,Procore 60%的客戶購買的産品數量在3種以上;同時Procore也連結了外部多款應用,讓客戶和第三方系統供應商能將行業解決方案與他們的Procore帳戶整合在一起。75%的客戶至少安裝一個第三方應用,40%以上的客戶使用2個或更多第三方應用。

  2020年營收4億美金,營收增速38%;2021年營收5.15億美金。其中近乎50%的收入都投入到銷售和市場行銷上。2022年Q1實現收入1.6億美金,截止2022年6月,市值60億美金。

  Carbon Clean 目標客戶涉及水泥、鋼鐵、廢物能源和煉油廠等難以減排的重工業行業(重工業佔全球碳排放量的30%),這些行業存在強烈的碳捕獲需求。就水泥行業而言,全球每年生産超過 40 億噸水泥,水泥行業約佔全球總産量的 8% CO2 排放,但該過程是最容易促進碳捕獲的過程之一。

  就煉油廠而言,雖然煉油廠的加工僅佔石油産品總排放量的 5% 至 10%,但由於所用工藝的性質,減少這些排放的機會很大。就鋼行業而言,高度複雜的煉鋼過程為碳捕獲提供了多種機會,包括在高爐上使用 CCUS 來捕獲和儲存大部分碳排放。

  Carbon Clean 主營業務涉及實現凈零所需的所有服務,包括技術許可和溶劑供應、全流程設計包 (PDP) 和專有設備,以及端到端系統——包括設計、建造、融資和運營。産品包括:

  技術整合設備CycloneCC:比傳統的點源碳捕獲設備小10倍,且將平均成本降低約一半。

  CO2 的工藝捕獲技術:捕獲來自發電廠、鍋爐、窯爐和化學設施排放的工業煙氣或廢氣。將含有 CO2 體積濃度在 3% 到 25% 之間轉化成 CO2 純度從 95% 到 99% 不等,然後可以出售、重復使用或隔離。顯著降低資本和運營成本。

  碳溶劑:用於提取來自大型工業工廠的 CO2,既可以用作現有系統(如沼氣分離)的替代品,也可以與整合的碳捕獲系統一起使用,降低能源處置成本。

  碳工程解決方案服務:專門在勘探、設計和工程過程的各個階段提供量身定制的交付服務,幫助估算碳捕獲解決方案的成本。

  團隊方面,公司CEO-Aniruddha Sharma 畢業于印度理工學院 (IIT) Kharagpur,曾被選為最傑出的青年氣候領袖;負責所有日常運營、産品、客戶開發戰略。CTO Prateek 是從工業氣體中捕獲二氧化碳的新突破技術創新者,專長是從創意到商業階段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的創新和實施,曾在二氧化碳捕獲過程和溶劑方面獲得專利,並在多個國際會議和有關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的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Modulous成立於2018年,産品主要用於設計和交付經濟適用且可持續的房屋。將設計、成本計算、編程和採購數字化整合在同一平臺,確保合作夥伴能夠在實地到現場的施工過程中提供模組化住宅。作為一種輕資産方法,Modulous産品使房屋建築成本更可控,打通端到端的産業方。

  團隊情況方面,CEO Chris Bone 曾任Optimize 聯合創始人、Bone Steel CEO;聯創&CPO Christopher Mortensen 曾任海德克技術總監技術總監,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有非常等度的工程師經驗,專注于在建築可持續性技術落地。

  Built Robotics 公司是一家美國建築機器人研發商,核心産品 Exosystem是一種可以安裝在挖掘機上的套件,用於將機器轉變為完全自主的挖溝機器人。

  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發現障礙物,將障礙物清除。與使用熟手操作常規挖掘機相比,使用改造的挖掘機器人的客戶可以節省20%或更多的成本。此外産品的安全性較高,在運作13,000 多個小時之後,仍然沒有安全事件發生。

  Built Robotics 的目標客群涉及風力發電、石油天然氣以及太陽能等行業。風力發電佔世界電力的 5% 以上,使用公司産品將挖溝轉換為自動挖掘,有助於保持投標競爭力。在石油天然氣行業中,建設石油天然氣需要長距離傳輸管道,公司機器人能夠自動挖掘數千英里的溝渠。

  Built Robotics 的收費模式為軟體系統費用+小時使用費。每月為每台機器收取 3,000 美元的軟體系統費用,外加每小時的使用費。

  核心團隊成員中,CEO Noah Ready-Campbell曾任谷歌産品經理、twice(服裝轉售網站,該公司從a16z 和其他投資者處籌集了 2300 萬美元。2015 年賣給 eBay)創始人。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聯合創始人Andrew Liang曾任airware軟體工程師,負責自主無人機的安全關鍵軟體。畢業于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專業。

  ICON成立於 2017 年底,是美國第一個獲得建築認證資質的3D列印房屋初創公司。目前其3D列印技術已經應用到大規模社區、多戶住宅、軍事基地等多個場所。

  公司産品具有節能高效的特點,未來有望解決住房短缺問題:ICON 的 3D 列印技術比傳統的建築方法更快地生産出彈性、節能的房屋,同時減少浪費並確保建築項目按時並按預算進行。目前可對高達 3,000 平方英尺的房屋和結構進行 3D 列印。未來有可能與房屋建築商合作,大規模解決目前困擾多個國家的住房短缺問題。

  創始人兼CEO Jason Ballard 是美國首屆《新聞週刊》最偉大的顛覆者名單中的 50 位傑出人物和領導者之一。在創立 ICON 之前,Ballard曾在以一家環保家居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該公司通過輸出標準化的可持續和健康的家居裝修方法賦能行業)。創始人過往曾在收容所工作,長期關注可持續建築,並擔任 ACRT 的環境顧問。

  融資方面,2022年2月ICON獲得Tiger領投的1.85億美元,歷史總融資額4.515 億美元,估值接近 20億美元。

  本文來自知乎文章《建築産業鏈的重塑和投資機會》,更多建築科技資訊,可關注“信天創投”公眾號(ID:avcapital)

  醫療健康行業週報(雙週) 「鋮聯科技」獲1.4億元A輪融資;「艾登科技」再獲2億元B+輪融資

  36碳週報|8隻碳中和主題ETF合計認購逾130億;香港交易所成立香港國際碳市場委員會,佈局發展碳市場;蘇寧易購江蘇門店啟動綠色節能補貼;歐洲央行宣佈採取更多措施把氣候變化因素納入貨幣政策

  9點1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馬斯克終止對推特的收購;小米回應“自動駕駛車路試”

  大眾汽車將全球電池業務併入新公司PowerCo;北京:新能源乘用新車消費者可獲得補貼 36氪新能源日報0708

  氪星晚報 協鑫整合:擬與偉力得能源設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儲能、光伏、風電項目;蘇寧易購江蘇門店啟動綠色節能補貼;抖音推出獨立種草App“可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渥肯建材公司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