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ICU抗疫护士: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这是一件严肃的事,请严肃对待。”
在任内,德国总理默克尔从未就任何危机事件发表电视讲话。她口中的“这件事”,正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肺炎疫情。在讲话中,默克尔称:“自两德统一后,事实上是从第二次大战之后,我们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如此需要大家团结应对的挑战。”
德国和中国一样是这次全球抗疫中的模范生,从政府到民众的重视取得了效果,其中,医疗体系也经受住了病毒的考验。
截至7月30日,德国累计确诊208811人,而美国的感染人数累积达到4568037人。
德国做对了什么?疫情期间德国的医疗秩序如何?德国用了多长时间完成“战时转化”?疫情中的德国民众情绪如何?疫情后德国的医院是否恢复了正常的诊疗秩序?
就职于德国一家公立医院ICU的华人护士,向健康界讲述了她的一线抗疫经历。
来德国第一年赶上了疫情
我来德国第一年就赶上疫情,一开始心里有点犯嘀咕,担心自己会被感染,但是事后证明我是多虑了。去年此时,我先生决定出国继续学业,我就跟着来到了德国。在国内,我是一家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做了四年。
我来之前最大的难关就是语言,德语是工作语言。来之前是有过一年的语言学习,但是来了才发现,该不懂还是不懂。因为之前的德语学习还主要是日常德语, 并没有涉及到专业词汇。上班第一天,听到同事们一个接一个的专业词汇往外蹦,自己也挺着急的。
但是好在医院每周都会组织专业德语的学习,慢慢就好很多了,因为会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词汇数量是有上限的,认真学总会都掌握。按照德国的要求,需要达到B2的语言标准才能入职,我顺利地通过了。
大概是二月底、三月初的样子,德国的疫情开始爆发了。我所在的慕尼黑,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慕尼黑的第一例病例,是一个从上海来开会的中国人,造成了与会者之间的传播。另外一个源头是德国人爱度假,很多人去意大利滑雪,把病毒带了回来。
德国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封城”,更准确地说是禁足,和武汉的封城政策相比是宽松很多的。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两周:大部分的人都被要求在家办公。但是政府会允许民众去逛公园,也可以去遛狗、可以跑步、买菜,德国的超市自始至终没关门过。但商场、餐馆这类场所是关闭了的,这点和国内一致。
但是,无论做什么就一定要戴口罩。
在口罩这个问题上,德国人的观念跟我们亚洲人是完全不一样。欧洲大部分国家,口罩是给病人戴的。因此,戴上口罩无异于承认自己已经被感染了。
后来,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大家慢慢自己就开始买口罩戴上。再之后政府强制民众戴口罩,当然这仅限于出入公共场所时。有警察会在街上巡逻。如果拒不戴的话,会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最高的话可以罚款到5000欧元。
德国防疫政策在正式施行一周前就会下达,不会让民众措手不及,给大家一定的时间在心理上、物质上都做好准备。
社会中的各级组织,比如说公司、社区的工作人员,包括大众媒体也会确保相关信息传达到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国会有配有小喇叭的宣传车在街道上开来开去,宣讲政策,这种做法还挺可爱的,它原始且有效。
在德国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来德国工作的最大感受,就是觉得他们护士的专业程度是要远胜于我们的。德国的护士可能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和上级处好关系上,而是专心做好业务就够了。相对简单的环境,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我自己觉得,他们的培养方式相对于我们来说是更合理的。
在德国学习护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读完高中后直接进行护理学习;也可以在从事其他行业一段时间之后,想转行做护理的相关工作,再进行相关的学习也是可以的。
但是,无论是多大年纪来学习护理,时间都是三年,只有这一种模式,很像国内的专科。当然,德国的本科有护理专业,本科就更侧重管理,而不是像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学习看起来差不多。
德国的护理教育和国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德国总体上会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国内四年制的本科护理教育,可能前三年都在学校里学理论,只有最后一年去医院实习一整年。
但是德国的安排是,在学校学习一到两个月理论,然后就立刻去医院实习一个月,然后又再去学,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循环反复。这样的安排就可以保证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马上就能运用在实践中。
来到德国后,我另外一个感受很深的事情就是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在德国民众眼里护理人员是专业人士,而不是伺候人的,我们有我们的专业权威。
相对来说,德国民众的知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会让他们绝对相信医生和护士的,我没遇到过拿着网上的百科来质问我的情况。
在德国,我和病人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顺畅,我很少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把一件事情反复说很多遍。
在国内,我很多朋友和家人都会把拍的片子、检查结果给我看,即便我当时只是个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在国内医生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度还是不够,在很多人心中,医院会让你做无谓的检查、无谓的手术。这会导致整个医护团队高度紧张,这容易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在和医生的配合中,我也感觉到了在医护这个共同体内部的尊重。在德国,大多数的医生不会用命令的口吻跟护士讲话,不会让你感觉你天然比我低一等。医护,其实就是三分的治疗、七分护理。德国的医生很认可这个道理。
另外,做护士是要动脑子的,大家也都不觉得自己是在混日子。我们在工作中,如果觉得医生的处方不合适,就会直接跟医生讲。我们也会观察病人的临床反应,去比对医生提出的诊疗方案。因为有的时候医生是有可能笔误写错了。医生如果觉得护士们说的有道理也会及时修改诊疗方案,沟通过程都很顺畅。
这点跟国内是很不一样的,国内的很多护士可能在职业认同就觉得自己是个执行者,医生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不会特别强自我认同感。
战疫:到目前为止并未加过班
显然,疫情期间我不能在家办公。用在国内的话说,我“打满了全场”。
德国这次做得好,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有武汉、中国的经验在先。新冠病毒着实打了中国一个措手不及,我相信不管哪个国家面对这个大范围、突然性的病毒都会很被动。
我所在的这家公立医院,被政府确定为定点医院,二月底医院已经在着手准备相关的事宜了。我所在的是一个全科ICU。按照医院的规划,我们要变成一个仅针对新冠病毒疫情的重症监护室,这就涉及到一个转化问题。
总体来说,我们医院的转化效率还是很高的。病区本来有十张床,按照规划拓展到十五张。呼吸机原本有八台,额外又预定了两台。我们是一个教学医院,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暂停,就把教学区的呼吸机调过来。
一些没必要立刻做的手术就先推迟,当然急诊手术区会依然保留,这样就有更多的呼吸机可以用。
因为新冠病人的症状,总体上集中在呼吸系统中,也包括一部分的心血管疾病。这些其实是重症监护室都比较得心应手的诊疗对象。而在防护上,无论是口罩还是防护服都是日常储备,当时就是要扩大存量。
疫情到现在,我没有加班过。
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医院曾经说,可能会加班,要看疫情的发展情况和医院实际的运转情况。因为在德国,节假日加班是违法的。我们的班次跟国内不一样,不会轮着早中晚倒。德国比较随意,班表可能是几个白班、几个晚班,可能会连着上十天班;也可能是上一天就安排休息。但是无论怎么安排,一个月八天、甚至是十天的休息是要保证的。
一直到疫情缓和下来,我们还是八小时的工作制,中间会保证十小时以上的休息。
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德国会有专业的医护团队,这种都是私营的,但是专业水准很高,他们也有丰富的从业经历,还有证书,技能上没得说。医院宁愿多花点钱,也不会让我们加班。
分级诊疗的分流:确诊后才来医院就诊
德国的医疗系统实力很强。德国原本就有2.8万个重症床位,因为疫情增加到4万多张。德国每10万人拥有33.9张重症监护病床,而疫情严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为9.7张和8.6张,差距还是蛮大的。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这次德国的表现,我自己观察觉得德国这次抗疫表现不错,原因在于他们的分级诊疗做得好。
德国大部分人都有家庭医生。这些有资质的家庭医生,不是简单的咨询一下,他们可以开处方、甚至开化验单。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时候,德国把核酸检测权下放到了家庭医生手中。如果德国人想进行核酸检测,不需要去医院排队,直接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就可以了。
德国有专门进行专项检测的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等,民众拿着单子就可以到这些机构进行专项检查。
如果有人经过核酸检测,加上影像结果证明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这位病人就要到医院来就诊了。我们医院是没有ECMO的,如果病人需要,就要转到其他医院去。我们会先和对方联系,确认有没有床位。如果有的话,我们医院会提供一些书面的文件,详细记录病人的情况,也会做口头上的交接。
在转运病人的时候,会有独立的机构来承担这一职能。类似于国内的120,德国叫112。这个机构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决定采取什么级别的转运车辆。
最终极的装备就是直升机。直升机上设备是最齐全的,有呼吸机。当然这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手段,直接在医院的楼顶之间穿梭。而且关键是,用直升机来转运病人在德国不是什么稀罕事,在实际中还挺常见的。
回想起来这段时间以来,德国抗疫表现,个人觉得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 标签:白骸漫画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90%非洲国家难以按期实现10%人群接种疫苗目标
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因新冠疫苗短…
-
为爱而行!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接力健步走活动在京举行
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器官捐献日的到来,6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 养娃压力大!南非女子诞下十胞胎家中共16个孩子
- 世卫组织重检意大利2019年血样!更多研究发现改写新冠疫情时间线
- 李克强阐释为何须保障好医务人员的合理薪酬待遇
- 广东新增9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广州
- 日本报告196人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