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复盘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众身心影响 倡导构建“复原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记者20日获悉,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了《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现状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受疫情限制,公众减少外出,带来了运动量减少,身体活动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吸烟饮酒行为增加,不利于公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针对疫情常态化下公众的健康状况,《报告》提出了“复原力”概念模型以及促进复原力的方法。
据了解,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历时大半年,采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方法,累计调研了来自国内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00多名研究对象得出《报告》。该《报告》最大限度复盘了疫情发生以来对人们生活的改变,揭示了疫情常态化阶段公众的行为方式变化及与暴露内环境的关联性。
《报告》主要牵头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表示,该《报告》为疫情常态化下的公众身心健康促进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疫情引起的应激反应与抵触心理等因素交织,对公众心理健康产生了持续的不利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华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常态化阶段,公众心理状态的恢复、重建是公共健康促进的重要任务。对于重点群体,社会和卫生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降低公众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报告》还提示了不良的住宅环境和车内环境对个体躯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超过半数调查对象表示车内和住宅内环境存在不舒适,引发过敏症状等问题。
根据《报告》,疫情期间,人们常处于密闭空间,需要格外注意所在空间环境因素和空气清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儿科教学主任、副主任医师沈健对记者表示:“甲醛、苯等均为致癌组分,长期处于存在这类挥发物的环境中,民众身体健康会受到极大伤害,其对母婴及儿童健康的影响则更大。”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部主任、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医师沈银忠接受采访时直言:“公众不仅应当关注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也应关注住宅和车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比如,车内空气质量、长时间驾乘的舒适性等。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这些问题都应得到重视。”据了解,疫情期间,私家车是城市民众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车内一些皮革塑料材质,会导致乘车人出现不适的症状,对于婴幼儿或孕产妇等敏感个体影响更甚;与此同时,座椅头枕不合理的设计亦会影响到乘坐者的舒适感,长时间乘坐或会影响骨关节健康。
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吴文育建议:“皮肤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科学合理的清洁外,也要留意有害物质和接触性过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关知名车企在车内环境方面提供了专业的参考资料。这些内容与《报告》中车内环境的体感、嗅感、触感、视感、听感五个维度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互印证,为公众健康出行带来了重要参考价值。
《报告》提出了“复原力”概念模型。该模型用以分析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报告》认为:复原力可以直接促进个体的躯体、心理健康的水平;还可以促进公众增加有益的健康行为。
《报告》指出,通过心理辅导,有目的地提高公众的内在保护因子;大力发展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有目的地提高公众的外在保护因子,可以促进复原力的构建。据悉,《报告》建议对复原力低水平的重点人群,如低收入、男性等提供关怀和支持,教授缓解压力的技能,倾听并进行疏导等。
“我们希望,借助《报告》的发布,推助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将生活方式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转变,促进全民健康社会的实现。”傅华对记者表示。
- 标签:顺英的抉择国语版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90%非洲国家难以按期实现10%人群接种疫苗目标
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因新冠疫苗短…
-
为爱而行!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接力健步走活动在京举行
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器官捐献日的到来,6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 养娃压力大!南非女子诞下十胞胎家中共16个孩子
- 世卫组织重检意大利2019年血样!更多研究发现改写新冠疫情时间线
- 李克强阐释为何须保障好医务人员的合理薪酬待遇
- 广东新增9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广州
- 日本报告196人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