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市场动态

别再骂互联网医疗了,咱也不能“开倒车”啊!

在连续一周的上涨后,大盘在1月8日大幅震荡,白酒板块绿得人心慌。相比之下,医疗股仍保持相对地上涨。

事实上,业内公认,二级市场上,医疗股是避险资产。尤其在大盘股指下跌的时候,投资医疗是最大程度的避险。

一方面,医疗行业是一个刚需行业,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发展,看病、吃药都是硬逻辑;另一方面,A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医疗、白酒等核心板块,这是大牛股的聚集地。即便是小范围浮动,但投资人们相信,医疗股总会涨回去。

近两年,科创板和注册制落地后,那些尚未盈利的医疗股也能登陆A股市场了。与此同时,疫情影响下,让互联网医疗开始崛起。

在需求导向之下,互联网医疗一改前几年的低迷,有了落地的场景,并出现了更多的变化。互联网医疗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本文是上一篇《别装互联网医疗了,咱们都是“卖药人”》的姊妹篇,一篇悲观一篇光明。上一篇的火不代表我们本意,只能说明确实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但我们长期看好互联网医疗行业,这绝不是开倒车。

也希望用良医财经的视角,带给从业者不同的启发,“我本将心向明月,不惧明月照沟渠”。

互联网医疗全年增速63.7% 背后的巨大生意经

市场对互联网医疗这样的新机会保持期待,但与此同时,看衰者也不再少数。

期待的原因显而易见,上一次出现这样系统性机会的时间可能还要追溯到区块链。区块链的基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地,而互联网医疗的底色是医疗健康这个超乎想象的超级大赛道。

区块链和互联网医疗都从火热到冷却,经历了起起伏伏,最相似的还有一点,就是变现的问题。如今投资人对待区块链,仍抱有期望,但无法找到落地的场景是市场的迟疑。而互联网医疗,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在资本市场吹起一池春水,但因盈利问题被逐渐束之高阁。

而今,外部环境的刺激,让高阁之上的互联网医疗找到了落地的场景以及初步的盈利方案。

有数据显示,2020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全年增速达到63.7%,创下历史新高。新冠疫情,这个超级黑天鹅事件,对互联网医疗形成一股正向推动的作用——产生刚需。因疫情的防控要求,和避免交叉感染的担忧,将患者推向线上,这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夯实了“群众基础”。

更有政策春风不断徐徐而来。全国各地多项鼓励政策不断推出,医保改革又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顶层助力。尤其是医保改革,几乎是打破了行业最后一道坚冰。

“互联网+”医疗支付端的政策破冰,一举打通医保支付瓶颈,万亿级市场亟待发力。近日,国家医保局发文指出,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医保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同时明确,2020年年底前各地完成制定本地“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管理办法,完善经办流程和协议范本。

政策驱动下“互联网+”医疗生态有望形成闭环。随着“互联网+”医保支付的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开启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下的3.0时代。在此背景下,进入黄金发展期的“互联网+”医疗也迎来了互联网巨头的加速布局。

在这一政策之前,支付一直是巨头们不敢轻易入局的掣肘。巨大政策利好,京东为首的电商巨头开始向前迈进,不仅今年京东健康成功上市,市值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去年12月23日,京东健康总市值首次突破6000亿港元。如此高的市值,绝不仅仅是只靠卖药就能缔造的。更重要的是,京东健康瞄准的大健康赛道所带来的资本复利。如果细细回顾京东健康的2020,健康管理是其最重要的发力点。

在2019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提出了“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主张,致力于通过连接和打通产业全链条,融合各方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贯穿生命全周期、覆盖健康全场景的产品及服务,帮助人们树立新的健康消费意识,实现“健康新时代”下全新健康生活方式的升级。

2020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京东健康提出“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的全新战略定位,致力于成为“国民首席健康管家”。

资本市场认可互联网医疗的未来,不仅仅停留在在线问诊这种最初级的模式上,更重要的就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商机。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指出,到2020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也就是说,5年后,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突破2亿。2亿人口的生意怎么做?除此之外,特殊病管理人群的生意如何做?慢性病、术后人群的健康管理又如何做?

这背后的生意经,才是关键。

从疫情开始,慢慢有了群众基础 更高效的医疗资源分配

互联网逻辑下,互联网医疗能成为下一个在线教育吗?

这个逻辑过关、市场广阔的生意之下,参与者不少。先看最突出的一股势力,就是以在线问诊为首的玩家。

目前为止,巨头玩家的健康管理能够真实触达到C端的,还是以在线问诊为主。

尤其是疫情期间的一组数据,凸显了需求的真实性。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

疫情期间,仅在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上,日均新注册用户数相比去年12月增长了350%,高峰时期的日均在线问诊需求量环比增长648%。与此同时,新注册申请的医生数在高峰时期,单日申请量达到平时的8到10倍。

阿里健康方面,截至2月10日晚8点,其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1116万,累计在线问诊量超过104万人次;自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在疫情之前,互联网医疗苦于没有用户。要知道,吸引流量,需要烧掉海量的资金,如果没有投资人的支持,那这一模式就不成立。

这一点与在线教育相同,同样是疫情的加速,让在线教育节省了推广费用,而现在,这一成本被覆盖掉。

这是最佳的时间窗口期。

新成立互联网医院数量来看,2016-2018年每年新增互联网医院不超过100家。2019年以来,互联网医院建设呈现井喷式增长,2019年新增223家,2020年1-9月新增244家。中国已上线互联网医院超600家。

而互联网医疗主要的细分领域来看,在线问诊与挂号为互联网医疗最重要应用场景,2020年11月月活用户规模分别达到3296万人和2416万人,说明问诊仍然是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流量入口。

在线问诊App中,头部厂商锁定了互联网医疗领域内的大部分流量。头部厂商中,平安好医生app活跃人数遥遥领先,2020年11月活跃人数达1293.54万人,同期好大夫在线活跃人数为177.87万人。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将以平台进行资源及服务整合,创造更多差异化竞争,厂商2B模式的竞争正式打响。

很多人会问,在线问诊有用吗?

在疫情期间,在线问诊的确发挥了互联网先天的优势,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将医疗资源释放。

不确定的症状到线上进行筛查,一些重症则被引导到线下医院。整个流程,都在线上完成,没有接触和感染的风险。大幅度地减少患者到医院扎堆就医的风险,也让一些医疗条件有限的地区患者,被分配到更好的医疗资源。对于医院端,这是一种高效的分配。

与在线教育一样,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初心,就是合理分配教育/医疗资源,让资源欠发达的地域的消费者,能享受到一线城市的教育/医疗资源,即“网络让人人平等。”更简单的理解,就是优质资源的共享。

当前,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被验证过的赛道,下一步,则是在线医疗的广阔天地。成为下一个“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只需要一点时间的积累。

革命都是从边缘创新开始的 技术创造新市场蛋糕

革命都是从边缘创新开始的。

提到了赛道的可行性,和在线问诊这样的初级模式后,再看有技术创新的技术派互联网医疗玩家。

仍以互联网教育为例。2月10日,仅仅武汉,就有70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在线教育平台开始发力。以钉钉为例,钉钉将原本收费的系统更改为免费开放自己的在线直播系统,这一举动完全迎合了各地学校的需求。

有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广东、江苏、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河北、陕西、黑龙江、辽宁、吉林等30多个省份、300多个城市的学校加入阿里钉钉“在家上课”计划,通过钉钉在线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预计覆盖全国5000万学生。也就是说,阿里钉钉成为这波在线教育的最大赢家。

《天眼查大数据:2020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在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教育相关企业的总数从78万家上升至412万家,在线教育相关企业的总数从15万家上升到了70万家,实现了倍数化的增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10年间的快速普及。

在线教育的火热,让相关技术企业也随之兴起。

有的公司发力在 AI 教师,用 AI 代替低效率的重复性劳动,节约高昂的真人外教成本。也有公司主打自适应教育,用算法来协调计算机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并提供定制的资源和学习活动,以满足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拍照搜题、智能排课、作业批改等等也让人工智能有了一系列的应用场景。

技术创新之下,才让在线教育能抓住机会。互联网医疗亦是如此。

互联网医疗的成熟,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具有很强的关系,医疗数据庞大复杂,而且安全性要求极高,互联网医疗很关键的一个目标是打通各医疗平台的数据,让医疗能多方协同,如果按照以往的服务器+终端模式,承载这么巨大的数据量,医疗平台需要部署大量的服务器和数据处理中心。

以挂号、轻问诊、在线药房、医生区功能为主的网络平台,技术相当成熟。

而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已全面深入到医药保三大领域,涉及诊前、诊中、诊后一体化,线上线下服务内容与服务流程的融合优化,从浅层的横向链接,逐渐向专科赋能与健康管理的纵向发展,最终形成网络化的服务生态。

行业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5G和AI的应用也在推动行业的机遇和变化。所以从整合互联网医疗的生态来看,技术含量极高。

世界上的伟大创新,往往是从边缘创新开始的,也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外界环境的推动。目前发力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不仅需要有超强的医疗资源,还要有技术能力,从而实现医疗生态的完善。

做个预告,良医财经即将出品《互联网医疗的22个预测》一文,将会全面梳理未来互联网医疗会出现的变化,敬请期待。

互联网医疗绝不会“开倒车”

有市场、有技术,但需要直视的是,互联网医疗仍然处在百花齐放的开端。仅从纳斯达克这个世界级的交易市场看,2020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中共有5家医疗企业,分别是天境生物、安派科、传奇生物、燃石医学和泛生子。

五家企业所从事的细分领域主要为几个方面:分子诊断、肿瘤检测/早筛、生物制药几个方面。尚未有一家互联网医疗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互联网医疗正处在极为早期的发展阶段。通向未来,总有一些歧路要走。比如,备受质疑的就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卖药才能盈利”的情况。此外,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其中,互联网医疗如何保障真实和安全最受公众关注。

在国家层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相关监管也在跟进。监管强调,要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在开展任何试验探索时,不得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的有关规定。通知还要求,不断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准入和执业管理,加强监管。

全域医疗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康世功曾表示,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明显,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不适合诊断不明、急诊、需要特殊治疗的人群。因此,行业标准的建立、医疗质量的监管、线上线下就诊如何细分、上下游产业链怎样衔接等都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挑战。

下一步,互联网医疗怎么走?一些平台已经做出了改变:走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也就是说,目前,不少人对互联网医疗有着很大的误区,认为不能解决手术、线上问诊最终仍引导到线下医院,事实上,在线问诊只是平台们撕开行业的口子。更长的健康管理才是终点。

比如,慢病的管理,糖尿病、呼吸疾病如何日常维护;术后人群的用药、甚至是饮食管理;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防治......

将人的生命周期拉长,其中存在很多目前没有被重视的健康管理空白。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医疗去拓展的目标。而他们的一个优势就在于互联网的属性,和技术的支撑。

一个现实是,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虽然每家主打的特点略有不同,本质大多都是在线问诊。不过,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推动下,或许各家的方向会有不同,也会有能人出现,找到最适合下刀的切入点,将线上逐渐落地。

目前,有丁香园这类医生端的企业,也有好大夫等重患者端的平台。通过前期的积累,将患者转为私域流量,然后去赚用户全生命周期的钱,这是一个新的方法论。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为糖尿病人提供饮食指引,甚至去贩卖相关食品等。

无论如何,联网医疗正处在风暴眼中,想要成为“在线教育”,不是一个人、一家公司能改变和推动的,需要参与者一起向前走,起码,目前的方向是对的。未来,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提高满意度,创造更高效、更有价值的互联网医疗体系,需要更多人去努力。

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医疗,绝不是开倒车。行业利好、政策落地、资本助推,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然迎来了非常光明的前景,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未来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