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新冠病人不管来自哪里,有钱还是没钱,我们都给予最好的治疗!
12月9日中午,被誉为“上海堡垒”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迎来了一次特别午餐,由张文宏带领的上海本土抗疫团队和上海援鄂抗疫专家第二次相聚于此,为境外输入重症病例制定会诊方案。
“武汉有武汉的经验,上海有上海的方案,我们尽可能把最强的医疗力量集中到重症病人的救治上。”张文宏介绍,10月底第一次在这里举行午餐会诊时,一些专家正在休养,或有公务在身,此次人员比较完整,两位援鄂重症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出席。
上不上呼吸机?
此次会诊的重点是一位七旬老人,有脑梗病史和多种基础疾病。隔离舱内的救治团队与视频专家组视频连线,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例如患者球蛋白比较低,是不是要加球蛋白?原本夜间给予患者镇静,白天希望患者保持清醒,和外界多多交流,现在这个情况白天是否也要镇静?专家组一一解答。
钟鸣结合自己在武汉抗疫的经验指出:“要考量这名病人会不会因为过度通气,而导致自主呼吸相关的肺损伤。在武汉,很多新冠病人因为自主呼吸窘迫,把肺给拉坏了。肺损伤越厉害,自主呼吸损伤就越厉害。”钟鸣还提出,病人肺上有一个大泡,比肺充气组织密度更低,这在重症新冠病人中很常见。现场几位专家逐张研究了病人12月3日和6日的肺部影像,发现这个大泡3日就存在,6日有进展,综合判断可能与新冠无关,是既往炎症留下的。
讨论进入白热化,核心落在了是否要上呼吸机这个难题上。陈尔真认为,上了呼吸机,就意味着病人从重症转向危重症,死亡率大幅提升,关键是要判断现在是不是病情拐点。从3日以来的病情改变来看,病人病情在加重,但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方面指标在改善。可以先密切观察情况,考察病人安静情况下的呼吸频率,看血氧饱和度能否提升,再决定是否插管。
张文宏也坦言,目前是否要上呼吸机难以决定。病人可能已经到病情最重的时候,能不能撑下去,要靠血液里的一些系统性指标,如电解质、酸碱平衡、乳酸等来综合判断。他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激素加到40毫升,每天两次,连用三天。如果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血氧饱和度还在改善,就坚持这样治疗;如果任何指标出现恶化状况,病人毫无疑问要开始插管。”
此外,张文宏还表示要请中医先解决肠道问题:“中医说‘不通则痛’,如果肠道问题不解决,我们灌肠越多,后面越麻烦。”与会的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王振伟仔细询问了病人每日的排便情况,建议配合服用达原饮,再加槟榔9克,草果6克,石菖蒲15克,祛除直达膜原的秽浊毒邪。
给予最好的治疗
这是一次标准的午餐会诊,每位专家面前都摆着盒饭,但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诊中,他们来不及好好用餐,只能在讨论间隙偷空吃一两口饭菜。与会专家认真听取隔离舱内救治团队对病人情况的汇报,详细排查病人各项指标。
会后,陈尔真和张文宏分别接受媒体采访。陈尔真表示,上海现有本土病人都是轻型或普通型,第二波境外输入病例中目前还没有出现危重型。张文宏则谈及近期上海散发病例问题,认为目前上海散发病例的应对经验已经得到全国认可,这主要得益于两点。
张文宏总结:“一是上海市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是出现本土病例之后疫情没有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上海本地在二代病例之后就没有出现三代、四代。”另外,多方联防联控的精准防控,以最快速度控制住散发病例,也达到了“决不允许疫情再起波澜”的效果。
此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午餐会诊的多学科专家阵容堪称“豪华”,未来还会有更多专家加盟。张文宏说,专家众多,意味着对病人的情况分析更透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新冠确诊病人,不管他们来自哪里,本土还是境外输入,有钱还是没钱,在这里我们都给予最好的治疗!”
栏目主编:顾泳,文字编辑:顾泳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记者侍佳妮 。
- 标签:无翼岛全集全彩无遮挡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90%非洲国家难以按期实现10%人群接种疫苗目标
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因新冠疫苗短…
-
为爱而行!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接力健步走活动在京举行
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器官捐献日的到来,6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 养娃压力大!南非女子诞下十胞胎家中共16个孩子
- 世卫组织重检意大利2019年血样!更多研究发现改写新冠疫情时间线
- 李克强阐释为何须保障好医务人员的合理薪酬待遇
- 广东新增9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广州
- 日本报告196人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