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临床应用
“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迭代,临床需求变化不断,医院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应对新挑战?
面对此问题,中日友好医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推进信息化与临床业务的融合,探索“技术”与“业务”深入融合的实践方法。
10月23日,“中日友好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之新技术融合应用实务论坛”在健康界平台直播。专家们结合新兴技术的发展,聚焦临床应用场景,探讨了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信息技术处处长徐向东认为,医院信息化正从信息化走向数字化、智慧化。
“数字医院的基础能力是多种技术聚合,需要获取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等基础能力。鉴于医院信息系统是主要的数字来源,用数管理、以数发展将成为医院的发展方向。”徐向东说。
她还提到,医院也需要互联网化,形成多方参与、共享协同的工作模式。“技术从最初的信息化、在线化,到数字化、智能化,未来将朝着智能+医疗、智能设备、智能管理、智能+模型等方面不断发展。”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刘勇在致辞中表示,尽管现在技术发展并非尽善尽美,与临床业务的结合也有待探索,但临床应用场景是新技术落地的综合价值“蓝海”。
以血液系统建设为例,中日友好医院集成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专网、人脸识别、“微服务化”系统集成架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综合的探索。
本次论坛出席嘉宾有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信息技术处处长徐向东、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刘勇、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主任张铁山、中日友好医院肾病中心主任李文歌、中日友好医院财务处处长许涛、东软汉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卢朝霞、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赵立君。
本次论坛由健康界和中日友好医院联合主办,东软集团和东软汉枫特别支持。
实践:血液透析诊疗管理是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的典型代表之一
“我国目前登记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70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李文歌介绍。
他指出,除了患者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对于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是终身治疗手段,每周需透析3次,每次4小时。且大部分患者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生存质量较低。
而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血液透析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提高血液透析诊疗管理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李文歌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血透诊疗结合的几个场景。
首先,血透4小时过程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干”与“净”。需要掌握患者透析过程中脱水量及其准确性、透析过毒素清除量和种类,通过信息化手段,医护人员可以实时获取上述数据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其次,在居家护理的44个小时内,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监测病人的血压、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等数据,对病人实施全流程、全周期管理。
最后,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增强医联体医院间的联系。通过双向实时数据传送,上级医院能掌握病人的情况,从而和医联体成员在患者的照护上达到同质化,带动更多医疗单位共同运营。
李文歌的畅想,已经在中日友好医院部分实现。
10月11日,东软新一代智慧透析中心解决方案在中日友好医院上线。东软汉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卢朝霞教授对智慧透析中心解决方案进行了解读。
区别于传统血液透析系统以医生、护士的诊疗流程记录为主线的设计理念,“智联透析”以5G通信技术为载体,通过物联网结合采集大数据为患者、医生、护士、管理者提供解决方案。
对医护人员,可以利用移动PAD进行查房,让其摆脱PC工作站的束缚。另一方面,感知设备,可以实现血透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上传。通过数据,可以做特殊状态的实时危急值预警,通过远程多学科实时会诊,实现危急重症的及时处理。未来可以为实时系统存储和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对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可以14秒采集体重数据,1分30秒采集血压数据,让患者快速进入就医流程,优化就医体验。并且,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透前、透中、透后全方位管理。
对管理者,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耗材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传感技术统一管理相关透析耗材,实现全流程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行为管理,施行医护人员准入、消毒程序规范等。
最后,卢朝霞教授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可穿戴技术,都可以和临床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未来,一方面为慢性肾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将透析设备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可以助力肾脏病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帮助医生定制评估模型和个性化治疗方法。
“临床业务是医院的核心业务,能将医院人、财、物有机集中起来,以临床业务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将成为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 卢朝霞教授总结。
理念:临床诊疗是医院最深、最重的医疗工业化场景
把信息化建设融入临床业务场景,是多位演讲嘉宾的共识。
张铁山介绍,当前,围绕患者服务的挂号缴费查询是消费互联网在医疗应用的普及应用。而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是最深最重的医疗工业化场景,围绕这些临床应用进行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医疗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重点。
中日友好医院血透中心的尝试,正是基于“多技术融合,多价值聚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实践,围绕诊疗核心,兼顾患者服务,医护协同,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综合价值,探索技术融合、应用聚合和系统闭合。
通过技术融合,能促进医院产业信息化发展:数据来源更广,数据精度更高、积累更快、场景更多。就技术融合自身,首先是“云大物移智”融合应用,只有实现了物联,软件加深互联,才能实现大数据应用,进而实现人工智能。其次是“云、网、端、用”生态融合,促进基础设施软件化,应用软件服务化。最后,是信息化与网络安全融合,既要实现信息化的灵活应用,还要保障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就应用聚合而言,要围绕着医院的业务线、资源线和信息线。围绕医院的管理战略、临床应用价值和医疗服务品质。因此,应用聚合必须紧密围绕着具体的业务场景,考虑全程业务资源和信息交换记录。
以血透中心为例,传统信息化打通了主干动脉,而现在需要渗透到“毛细血管”。围绕患者服务、财务治理、感染控制、用药安全、科室运营这些场景,来建立数据点和智能管控点,从而构建出完整的医疗质量网、患者安全网和医院管理网。
就系统闭合而言,技术融合与应用聚合必须有落地的场景,必须要实现系统闭合。第一,集成临床系统的“面”,例如放疗系统和血透系统都可以归属为互联网化诊疗中心。第二,穿透质量安全的“线”,以VTE信息化、临床药学、血液透析协同管理等共同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第三,打通患者服务的“路”,完成建设系统到向患者提供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第四,疏通管理的“毛细血管”。
第五,人机交互智能融合,未来,可以利用血液透析产生的数据,加载智能化应用,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闭合。第六,技术与业务“水乳交融”,张铁山最后提到,信息与信息化不同,信息化必须以应用作为催化剂,通过技术融合、场景聚焦、系统闭合,才能最终实现信息化真正价值。
“财务治理”场景,是“毛细血管”之一。中日友好医院财务处处长许涛介绍,首先,在业、财、人融合深度的构建之下,医院要以临床服务为主线,去协同医疗服务过程当中产生的经济信息。再通过规范数据标准设置,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的监管和控制,以达成服务管理的目标。
其次,通过信息集成,最重要的是实现核算自动的目标。结合血透中心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分为三大阶段,分别为构建基础应用系统、物联系统;第二阶段为患者手机端应用;第三阶段为财务数据精细化管理。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赵立君,介绍了通信技术发展与医疗信息化的融合应用。他表示, 5G将为智慧医疗带来更多可能。5G网络切片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定制化的网络需求,促进智慧医疗实现;通过边缘计算技术,能够实现云网一体发展,让医疗创新成为现实。
5G将深度赋能医疗行业,创新应用场景。比如,基于5G技术,临时的远程会诊可以发展为常规的远程门诊,基层医院的医生能随时随地得到上层医生指导。“这些场景的引入,将极大地促进医疗发展。”
- 标签:6080新视电电影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90%非洲国家难以按期实现10%人群接种疫苗目标
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因新冠疫苗短…
-
为爱而行!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接力健步走活动在京举行
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器官捐献日的到来,6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 养娃压力大!南非女子诞下十胞胎家中共16个孩子
- 世卫组织重检意大利2019年血样!更多研究发现改写新冠疫情时间线
- 李克强阐释为何须保障好医务人员的合理薪酬待遇
- 广东新增9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广州
- 日本报告196人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