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建筑石材

“十四五”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须解决好三大问题

徐蔚冰

“‘十四五’时期我国自身所固有的双面优势并不会消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挑战,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11月1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研讨会上,该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仔如是说。

在接受采访时,张其仔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依托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引领更高水平的开放,培育新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防止出现双刃剑效应。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超大规模市场需求,这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也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将国内市场大、成长快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内市场必须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从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在国际上是缺乏竞争力的;二是国内的需求与国际需求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成长优势就越容易转化为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要通过利用国内市场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所以,即便是企业把眼光首先放到国内市场上,也要引导企业树立国际视野,树立引领国际市场的长远目标。

其次是提升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专题研讨会上,《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演讲中表示,世界在变得更平、更快、更智能之后,会迈向更深。何为更深?所谓的“深”就是除了商品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全球化的早期,主体是产品的全球化,次期是在产品的全球化之外,加上服务,新的全球化则在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加上数字要素。中国经济中服务业占比已超过制造业,服务业有着不同于产品的特性,其中软性要素的重要性增加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数字要素又加进来。数字要素与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的属性。当全球化在产品之上加入服务,相应的贸易与投资规则会发生变化,在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加上数字要素之后,相应的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又要再次进行变革。如何变革?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过程中。“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需要解决由服务业和数字要素带来的新挑战,用国际视野推动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再次是解决好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国面临来自外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冲击的风险,为此,我国应把提升产业链、创新链韧性问题作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的风险包括供给和需求两端的风险,供给端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等有被“卡脖子”的风险,需求端主要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国际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需求规模下降,甚至突然关闭的风险。针对供给端的风险,从短期来看,我国需建立起防范和化解“卡脖子”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要提高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的可替代进口的能力。针对需求端,为应对短期冲击应落实应急救急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要通过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培育国内市场加以解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