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装饰装修  软装搭配

长三角对话大湾区丨“经济双雄”如何书写共赢答卷?

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到了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两个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如何牵手协调发展,做到强上加强?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联合现代快报+、羊城晚报,长三角、大湾区两地的主流媒体跨地域联动,采访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并邀请相关专家,提供更多元的观点和分析。

受访的代表、委员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两地“强强联手”意义深远。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从不同维度就这一话题进行了高质量的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和合作,彼此携手、共同进步。

早在2016年,广东省政府代表团到上海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就进一步加强两地科技合作进行交流。2020年6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落户南沙,成为两地科技合作的典型样板。研究院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广州南沙区、复旦大学和中国联和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五方共建。研究院凝聚复旦大学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推动长三角与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聚焦精准医学前沿领域,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生突破性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汇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提供全方位创新服务。

陈海佳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名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对此深有体会。

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氛围浓郁,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是各种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和科研项目专项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让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激活创新活力,有利于推动从科学技术到工程到产业化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从而能够更好地反哺企业科研创新。

陈海佳认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整合两大区域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相对发达,国内以及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生产中心大部分落户于长三角地区。但在干细胞与精准医疗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更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科研教育资源以及与国际化接轨的优势。如果两大国家级区域加强在干细胞产业领域的合作,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干细胞新药与临床研究的研发,为我国干细胞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造福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产业协作:区域深层次联动需建立长效机制

区域联动发展是打破点状经济格局、实现“板块经济”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两地区间产业协作已经十分频繁,两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比如,2021年底无锡科创飞地落户深圳,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环境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器等相继成立。

这些在深圳的科创飞地叠加大湾区与长三角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孵化企业,聚焦电子信息及芯片、5G、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核科技垂直领域,深度发掘及重点培养高质量企业。据悉,现已吸引了深圳市环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华科智创技术有限公司、数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

程永波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与要素的投入产出循环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借助于区域之间的互补和协作。”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指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增长极,两个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都确立了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程永波指出,建议通过产业协同发展、鼓励科技联合攻关、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方式,建立长三角和大湾区经济联动的长效机制,带动两个地区高质量发展。

“两个地区在产业发展上有错位,在科技发展上有分工,在商业文化上有交集,在融资渠道上有交流,具备了良好的经济联动基础。”程永波认为,如何实现两个地区的区域联动对带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程永波建议,建立长三角和大湾区经济联动的长效机制。

具体如何联动呢?一种方式是可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带动经济联动发展,程永波建议通过产业协作消除行政区划的分离,以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程永波认为,首先要打造产业资源联动平台,加快各城市的高新区、经济区等开发区之间的合作和产业联动,推动产业差异定位、联动互补。其次是围绕各自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两地共建分工合理、错位协调、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比如,两地可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医药、材料、航空等领域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程永波还提到上海和深圳等重点城市要发挥龙头作用,共同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构建既能够实现自主可控又有梯度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

“还有一种联动方式是鼓励科技联合攻关,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程永波认为,长三角和大湾区作为区域开放创新的先行者,城市之间要加强战略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体系,合力打造出具有创新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联合进行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构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互补形成“理论突破-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链,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程永波建议,要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形成强大而富有韧劲的全国性空间经济地理结构。同时,两个地区也要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及高消费潜力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共同推动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进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高等教育:两地合作前景广阔

“我们这个14亿人口大国,活跃的经济中心应该要有多个。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生产效率最高、高科技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未来的合作会很广泛。”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对教育发展十分关注。他告诉记者,在著名的C9联盟高校中,长三角地区就占据5席,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这也给两地的高等教育合作带来了可能。

“像深圳现在特别注重对基础教育建设的投入,当地中学招聘了很多知名院校的毕业生任教,那么深圳的孩子未来对于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丁光宏表示。

丁光宏

丁光宏告诉记者,他也曾去过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调研。这两大区域有各自的特点,长三角是三省一市跨省域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对外开放方面更加接轨国际的规则和做法。

“我在调研中了解过大湾区的一些创新合作经验,比如深港两地人才引进政策,就让我觉得非常超前。”丁光宏相信,大湾区在国际交流层面所形成的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慢慢也会被长三角所吸收。

“长三角经济腹地广阔,三省一市各有所长,人才优势明显。”丁光宏告诉记者,他非常期待长三角和大湾区在更广阔的领域互相借鉴和学习,实现互利共赢。

城市交流:城市间可探索跨区域结对合作

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地区。过去我们都是从他们自身维度看其各自的发展。如今,当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将这两大区域放在全国发展的坐标系中,便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赵皖平

“这两大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位列第一方阵,如果两地能强强联手,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提质增效、提档增速。”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他对记者表示,长三角和大湾区在产业上开展合作将有助于实现产业互补、补齐自身发展的短板。“同一家整车制造企业,可以在两地同时建立工厂,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这样将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赵皖平以汽车工业举例。

在产业合作之外,更应该加强的是两地人才的流动。“中国大陆的四个一线城市里,长三角和大湾区就占了三个。如果两个区域的人才政策能够打通,切实解决户籍、就业、就学等现实问题,将有助于实现人才无障碍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赵皖平说。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与安徽皖北8市结对合作帮扶。这也给赵皖平构思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城市交流合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他认为,相较于沪苏浙城市对口帮扶安徽皖北8市,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可以实现强市与强市的结对联手。在城市交流的层面,他认为更应该强调的是先进的政府社会管理理念之间的交流,通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力量。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地域上并不直接连结,但这并没有影响两地的交流往来。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中间地带’的几个省份,当前却是发展的凹地。”赵皖平相信,长三角与大湾区携手,不仅能推动这两个地区自身的发展,还将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带动“中间地带”省份的发展。

专家视野:长三角与珠三角携手有无限想象空间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都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在重塑国内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两地“强强联手”意义深远。这两个区域是国内城市化、市场化水平很高的区域,两地携手将有利于探索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合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国内许多链主企业都积聚在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要让两者强强联合,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要更好地推动两地的市场一体化。”毛艳华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让两地的创新要素流动起来,鼓励和支持两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他看来,两地可以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开展共同探索,开展科研机构之间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的攻关等,让两者创新资源强强联合。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告诉记者,从目前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来看,对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湾大湾区的发展还是以城市群为空间形态载体进行谋划的。而对于两地的联动发展,目前还没有更清晰的深化部署。

“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从这两个地区自身而言,却都有合作发展的需求。这个时候,发挥我们国家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就很容易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两个地区相互作为战略纵深的态势。”宋宏认为,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和大湾区可以充分发挥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依靠自主性科技创新,加强深度合作。围绕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形成更紧密和科学的分工,提升联动发展的效率。

宋宏指出,相较于区域内部的合作,因为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并不近,因此连通的成本还是偏高。深化合作的当务之急,便是在交通建设上发力。他建议,尽快打通并织密纵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铁和物流运输通道。对于重载型的物流,要发挥好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广州港的联动优势,在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方面加强探索,加速货物转运,降低客户成本,推动区域间经贸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宋宏表示,地处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的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目前在各自省份内部也在加强一体化发展。如果未来长三角和大湾区可以更加紧密地携手,那么这些“中间地带”的省份“南向大湾区,北向长三角”的发展态势将进一步交融,有助于这些区域内部高能级增长板块的形成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全球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顶级城市之间、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竞合联系。”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无锡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卿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是两大各具优势的国家级战略区域,两地城市之间联系正在不断加强,区域联动需要解决单个城市、城市群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国家战略性区域和国家总体战略的互动。

他建议,区域内城市间要积极推进战略联动,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构建战略联盟。比如,上海、南京、无锡与深圳都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城市,两地可以在人才培养、研发平台、产业论坛和国际展览展示交流等方面形成联盟,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此外,包卿指出,两大区域应当站位国家“双循环”新格局总体战略,实现国际国内的双向“链接”功能,要丰富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科创、金融、消费等领域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活力。

记者 杨喆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李钢 通讯员 章震

现代快报+ 记者 项凤华 张瑜 熊平平

三d蒲肉团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2284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