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跑路还是求生存 五金业倒闭潮边缘挣扎
【中国建材网】2011年是中小五金企业最“难过”的一年,各种困难迎面而来,贷款无门、融资无路,在夹缝中求生存。金融自由化,或是真正根治中小五金企业融资痼疾的一剂良药。2011年,这一年的中小五金企业一直徘徊在“寒冬”,这一年的中小五金企业饱受各种融资困境的摧残,这一年的中小五金企业在“倒闭潮”的边缘挣扎。
选择跑路还是求生存五金业在倒闭潮边缘挣扎
2011年7月,倒闭潮风波再起,东莞卷入其中,企业主有苦无处说,在各种压力下,只能使尽浑身解术去求得生存。
“转型”几乎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也是它们的救命稻草,但是真正的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不解决资金链的问题,转型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值一文。未来的命运到底如何,他们也无法预料。成本高居不下、融资无法进行、央行屡次提准,让东莞中小企业无法摆脱淘汰“厄运”,只能徘徊在生死边缘。
过热的和错误的投资如果不加以遏制,恶性通胀和硬着陆就会将整个经济体拉入深渊。目前,政府从紧的货币政策正是对两年来增发货币导致的通胀周期和错误投资扩大的纠正。在中国,这种经济周期的特殊性在于,因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受益而进行错误投资和盲目投资的多为国有企业。
在政府踩刹车效应下,受到调整的却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中小企业。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中小企业的投资,也未必是错误投资和过剩投资,但扭曲的金融体制下的紧缩会同时让经济体中的健康肌体被切除,也同样会有“癌细胞”却继续获得营养发展。后果往往就是,货币扩张时,国进民退,货币紧缩时,还是国进民退。
因此,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让健康的民营企业得以发展,银行业和金融要全面开放,给民间金融以空间,取消对企业直接融资的各种限制。从根本上说金融自由化才是治愈中小企业融资痼疾的解决之道。
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行业高利贷盛行
2011年4月开始,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谣言满天飞。后又传出浙江温州市多家民营企业的掌门人因资金断链不约而同地选择“跑路”。有媒体发现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温州中小企业普遍进入困难期。不过在多数中小企业背后,高利贷暗流涌动,令其发展如履薄冰。
温州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地方,在温州随便走进一家咖啡厅,就可能听到关于民间借贷的话题。大街小巷中,典当行、投资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的密度之高实属罕见。民间借贷很多时候也是温州商人紧急需要资金的最好选择。即便关系再好的亲戚朋友,只要发生借贷必算利息也是不成文的规矩。
温州市的一份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温州市民间借贷规模达到了1000多亿元,温州60%的农村企业、50%的城市企业以及87%的个人企业主都与民间借贷发生关系。而据多位有民间借贷经验的人士透露,目前实际民间借贷利率远不止公布的1分半,普遍的月息为2分至2分半。折合年利率为24%-30%,就连3分-6分的月息也不算少见。极端情况下月息超过了1毛钱,折合年利率为120%。这是不折不扣的高利贷。行业内高利贷的盛行,无疑让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最后只能看着谣言“坐实”。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