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红火背后潜伏危机
【中国建材网】前所未有的价格涨幅让稀土上游企业赚得盆满钵溢。然而,一些专家认为,红火背后,稀土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不能得到尽快解决,将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
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部分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稀土价格上涨带来的表面繁荣使得人们过度关注价格的高低,却忽视了这一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应用领域处于劣势。
“行情暴涨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困扰中国稀土行业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一时间大家都忙着赚快钱。”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说。
然而,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不足,反而使得情况更加恶化。包头稀土研究院原院长马鹏起说:“现在国内稀土行业不缺乏资金,但是浮躁气氛太浓,而且缺少高层次稀土科研人才和原创性的技术成果。”
从2010年10月起,中国稀土市场开始出现一轮涨价风潮,稀土原料及稀土金属价格一路飙升,并在2011年4月演变成爆发式增长。例如,氧化钕当前价格约148万元/吨,年涨幅达到628.4%,而在2010年的最低价格仅为11.8万元/吨。
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稀土产业不同于普通制造业,其附加值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环节。在“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功能材料-器件-终端应用产品”链条中,越往下游延伸,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等社会效益越高。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稀土储量最丰富和产量、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却主要扮演原料供应商的角色。
正是由于缺乏具有全行业影响力的核心技术,稀土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中国一些稀土下游应用企业——风机和核磁共振永磁部件、动力电池等,在生产经营上出现困难,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减产或停产。
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说,稀土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程中,压力最大的是中低档次产品生产企业,而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挖掘潜力,可以很好地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要想从稀土生产大国转变为强国,仅仅依靠资源优势谋求定价权还远远不够,必须在稀土基础、应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上取得真正突破,否则随着全球稀土生产格局的改变,现有优势也将难以维持。
“长远来看,只强调卖高价而不争取技术上的话语权,是愚蠢之举。”江苏省稀土学会理事王仲山说,“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是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中国稀土才能有像中东石油一样的影响力。”
针对国内目前热衷于跟踪研究国外技术、购买专利权的现象,张安文说:“中国不能寄望于技术转让,真正核心的尖端技术国外不会给我们,中国只能靠自主创新。”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等专家表示,虽然近期稀土价格有所提升,但相对来说中国稀土行业的出口利润率仍不高,而且每年还要花巨额资金进口高端产品。
举例来说,由于国外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等指标高,售价远高于国内产品。2010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的出口均价约为4.5万美元每吨,但进口均价却超过6万美元每吨,全年进口4069.91吨,金额高达2.51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去年出口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以氧化物计)约3.5万吨,而出口金额仅为9.4亿美元。
“更有甚者,某些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新材料等高科技产品,有些产品即便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马鹏起说。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建议,中国政府和稀土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加快技术攻关,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稀土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日前也强调,中国必须加快稀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导和组织稀土生产应用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大力开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解开中国稀土应用研发僵局。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