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装饰装修  装修施工

教研相长还是互相排斥 当教授究竟需要几把"刷子"

原标题:当教授究竟需要几把“刷子”

今年54岁、从教33年的蒋华松,前不久终于评上了教授。

与被大家所熟知的“在大学职称评比中,最看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不同,这位在副教授岗位上待了12年的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用“无一篇论文、无一分科研,全靠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开启了“教授”的大门。

在中国高校被普遍诟病“重科研轻教学”的今天,这一事件被媒体以“不需要一篇论文,就能评上教授”解读后迅速登上热搜。不少网友、教师、学者为南林大这一职称评审政策点赞,认为分类评估、人尽其才,能促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改变“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的论调,“开辟了一条高校职称评定的新通道”“是大势所趋”。

但随着事情的发酵、传播,更多的质疑声随之而至。

连日来,不止一位教师向记者反映: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教授的三大职责所在,不可偏废其一;教而不研不深,脱离了科研的教学不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甚至有学者直言,“评‘教学型教授’是对公众的误导”。

这一事件为何在学界引起如此争论?记者深入采访高校教师,如实反映他们的心声与呼声,也希望由此引发对高校职称评审评定的更多思考。

争论1 “教授”何谓?

【记者观察】:“不需要一篇论文就能评教授”之所以引发争议,最根本的在于对“教授”一词的认识不同。南林大校长王浩表示,之所以推出这一举措,因为“大学最本职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回归教学本分”。这引来众多吐槽:“教授”本为学术头衔,不做研究谈何称教授。

“教授”何谓?只有教学好能胜任大学教授吗?

●正方:教师要回归教学本分

山西某大学讲师陈锋(化名):

我是一位讲授公共课的大学教师,我为南林大“教学型教授”的职称评审规定点赞。

从我刚入职时,就不断有“过来人”提醒我:教学是个良心活,上课差不多就行了,关键是要把论文发够。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职称评审评定大多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比依据,教学只要完成课时量就可以了。受这一“指挥棒”的影响,许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科研上面,而对于教学则只当作“公家任务”来完成,“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等说法也在高校里流传。特别是对于数学课、外语课等基础课程来说,教师们承担了大量学时的教学任务,很难再有闲暇的时间去钻研科研。再加上本来讲授的就是一些经典理论知识体系,难以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久而久之,科研的功夫也就丢下了。

教书育人乃教师最大的本分,也是今天需要强调的。近年来,除了职称评定外,不少大学也推出了教学奖金,这是一种好的信号。只有让那些潜心教学、专攻教学的老师们职称晋升不再那么困难,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科研同频共振,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反方:大学教授必须搞科研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遵民:

“不需要一篇论文就能评教授”根本不合理,大学教授必须搞科研,不搞研究只讲课可以评“高级讲师”,但绝不能评教授。

不否认教书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之一,上课是大学教授的基本功。但“教授”作为一所大学的最高学术头衔,世界上只有一种标准,就是不仅要教学一流,还要科研精深、同时引领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