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装饰装修  家居风水

钢铁流通增速将放缓 钢贸商延伸产业链

  自“十五”时期以来,我国钢铁流通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在“十二五”期间其规模增速或将趋于平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日前出席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时如是说。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认真研判我国钢铁流通的发展趋势,理清钢铁流通行业发展思路,对于“十二五”时期实现钢铁流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何黎明表示,钢贸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必须适时了解和掌握未来我国钢铁流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行业发展的新潮流,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顺势而为,在转变中求发展。何黎明就如何创新流通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钢铁流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阐释。
  
  早期的扩张态势
  
  众所周知,生产资料流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商品流通业,2009年销售总额达27.7万亿元,是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两倍多;2010年上半年达1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7%,预计全年可实现31万亿元,增长15%左右。
  
  而钢铁流通在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我国钢铁流通规模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资料流通的平均增速。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当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一五”计划末的1957年,粗钢产量超过500万吨;1986年超过5000万吨,1996年超过1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09年为5.68亿吨。今年1~8月份已达4.26亿吨,同比增长15.3%,预计今年全年将达到6.3亿吨。我国钢材市场供需率一般在1个百分点以内,2009年我国钢材流通规模接近7亿吨,2010年钢材流通规模将超过7亿吨,其中销售额在所有大宗商品流通中位居前列。
  
  第二,钢铁需求持续旺盛。2009年,我国粗钢消费量达5.7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7成,2005~2009年平均增长13.9%;钢材销量6.8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8成,平均增长15.8%;铁矿石销量12亿吨,比2005年增加8成,平均增长16.2%;生铁消费量5.3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7成,平均增长13.8%。
  
  第三,从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钢铁流通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从事钢铁产品批发贸易的法人企业有8万多家,从业人员70多万人,年销售钢铁产品金额达5万亿元。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钢铁产品现货交易市场达200多家,推出摊位8万多个,年交易金额超过1万亿元。
  
  第四,1996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前苏联之后第四个钢铁产量上亿吨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我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位置,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超过位居第2位到第8位国家粗钢产量的总和,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7.6%;2009年粗钢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6.6%。随着钢铁生产和流通规模的快速扩张,钢铁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1949年,钢铁工业总产值0.8亿元,占当年全社会总产值的0.1%。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总产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007亿元,占全国GDP的3.6%。
  
  第五,大型流通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钢集团等几个龙头企业,在全国起到了领头与表率作用。据统计,以中钢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五家大型流通企业,其年销售收入增幅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且从2005年以来其增长速度有加快的趋向。中国中钢、五矿、浙江物产、天津物资集团、中国铁路物资等五家企业销售额超千亿元。
  
  此外,不难看到,钢铁流通企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在95%以上,虽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年均销售规模仅为几万吨至几十万吨,但其销售总量占行业销售总额的80%左右,并且出现了像西本新干线(现已同中国铁路物资建立战略重组)、广东欧浦、上海舜业等这样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
  
  再现行业老问题
  
  多年来,我国钢铁流通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何黎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目前全国各类钢铁流通商超过15万家,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法人企业不到5%,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法人企业占60%以上。年销售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企业只有四家,绝大多数企业钢材销售量在10万吨以下。而国内钢厂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9家,宝钢和河北钢铁集团均超过3000万吨。与钢铁生产企业相比,钢铁流通企业在资源掌控、定价话语权上却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市场建设亟待规范。我国一直没有钢材交易市场发展规划,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没有经过详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投建钢材交易市场和钢铁物流园区,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成为“卖地政府”。一些房地产商或投机商借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之机,以建钢材市场之名,进行圈地、开发房地产之实;还有的借办钢铁物流园的名义,对项目进行包装,目的是上市圈钱,或融资贷款用于炒房、炒股、炒期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个别不到二百公里的沿江地带,居然兴建了几百个批发市场,有的钢材市场开办至今没有一吨交易。这种状况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搞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有可能威胁金融安全。
  
  第三,行业自律要加强。近年来,不少钢铁流通企业从相互压价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但仍有一些企业不能抱团,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大打价格战,自相残杀。还有极少数企业不讲信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量,坑害消费者。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在会员内部积极推行《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员公约》和《中国金属材料流通行业诚信服务活动》,并且打算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公约》,这是加强行业自律的有力举措,希望广大钢铁流通企业积极参与,以进一步提高钢铁流通领域的诚信水平,提升钢铁流通业整体形象。
  
  第四,现代流通水平不高。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对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对生产领域以外的仓储、代理、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重视不够,加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钢铁流通效率低下。近年来,钢铁流通领域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比以前有较大改善,但与欧美日等钢铁强国相比,我们距离现代流通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五,体制性约束制约发展。目前以生产税为主体税的财税体制,导致国内市场分割,钢铁流通企业跨地区经营困难,难以成长为全国性、网络化的现代流通企业。加上企业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方面享受不到与高科技企业同等的待遇,缺乏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致使全行业升级创新缓慢,不利于与其他社会体系的同步发展。
  
  产业发展新趋势
  
  另外,近年来制造业和流通业相互渗透,产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钢铁生产企业向流通领域延伸,提高直销比例,分享流通利润;流通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以稳定和保障资源供应,提高渠道控制力和市场话语权。就此,何黎明着重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钢铁流通规模增速将趋于平缓。我国钢铁流通规模自“十五”时期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十二五”期间将趋于平缓。
  
  首先,进入本世纪,我国的各项基础建设均已过了投资的高峰期,基础建设将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其次,未来的发展要遵循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将受到遏制;最后,铁矿石、焦炭的等原料价格的涨价,会使得钢铁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规模扩张空间有限。
  
  第二,钢铁流通秩序正逐步得到规范。钢铁流通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具体表现为:没有行业准入门槛、企业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工商利益关系失衡等。
  
  随着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关注,流通秩序将趋于好转。2008年3月,《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开始实施;2010年商务部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中列入了三个有关钢铁流通的行业标准:《钢材流通企业经营规范及分级评定》、《金属材料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规范》、《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这些标准将对行业准入、信息平台建设、经营秩序等发挥一定的规范作用。
  
  第三,生产与流通产业互相延伸,工商关系从博弈走向联合。钢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经常出现利益冲突,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很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都认识到,只考虑单方面利益是行不通的,应该从博弈走向联合,结合利益共同体,才能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风险抵抗力和企业盈利水平。
  
  第四,电子商务可能改变钢铁流通格局。首先,电子商务打破我国钢铁流通企业以自己为圆心,在数十或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经营模式。并打破区域界限,使得用户选择商品的余地更大。
  
  与此同时,流通企业也将面临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压力。值得提到的是,钢材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的冲击,电子商务使信息公开化,价格更加透明,地区差价变小;使生产、流通、到终端用户的供应链变短,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高;第三方物流将成为电子商务的强有力支撑,流通企业自办物流的经营模式将受到冲击。
  
  第五,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方能生存。面对利润压缩困局,钢贸流通企业应积极发展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以及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通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增加企业效益。甚至一些大型流通企业可以围绕主业,进入生产领域、生活消费品领域,扩宽企业发展空间等。
  
  创新钢铁流通模式
  
  发达国家的钢铁流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二是日本流通高度社会化的综合商社模式。我国幅员辽阔,与美国相像,但购物习惯与频度与日本相似,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钢铁流通模式,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流通企业发展新路。
  
  为加快构建统一开放、服务高效、竞争有序、绿色低碳的钢铁物流体系,实现钢铁流通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何黎明提出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管理。钢铁流通业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流通企业经营行为的法规制度,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扶持政策,规范工商关系的政策机制,以及钢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等。行业管理方面:建立健全钢铁流通统计体系、市场监测体系与市场预警机制,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
  
  第二,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产业升级。现代物流是钢铁流通业的短板,要大力发展。现阶段,主要是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加快实现钢铁流通由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
  
  第三,做大做强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流通业要发展与提升,关键是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主业规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
  
  第四,集聚流通功能,提升批发市场。钢材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完善、集聚流通功能、重点提高其仓储、运输、加工、配送、融资、展销、信息等配套服务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业态,积极发展代理、连锁等新型业态;三是注重引进大型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入市,使批发市场成为大批发商的孵化器。
  
  第五,构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钢铁流通业要提高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要主动与制造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供应链,将市场交易关系转化为风险共担、合作双赢关系。要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切实提高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理论研究自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缺少了理论的指导,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为此,包括钢铁流通在内的大宗商品流通的理论研究工作亟待加强。与此同时,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专业人才资质认证制度,重点培养、引进和使用科研型、技能型人才,为钢铁流通等大宗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可以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我国钢铁流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何黎明最后强调,要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争取钢铁流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跨越,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