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费简史:从旗袍、三大件到新电商平台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住在南京西路梅龙镇酒家的弄堂内。有一天,她到离家不远的“张记裁缝店”,要求师傅为她做一条大红裙子。
张裁缝上下打量了一番,觉得她身材瘦长、皮肤白皙,不宜穿大红色的裙子。但张爱玲坚持说:“我小时候没穿过好衣裳,所以想要穿得鲜艳夺目些。”于是,一条猩红色丝绒镶金丝的高腰长裙做了出来。张爱玲穿在身上,哈哈大笑道:“我这身红裙,真要妒煞石榴花了!”
高兴之余,张爱玲想给裁缝店取个名字。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几年,先是开在静安寺附近,后来搬到南京西路国际饭店附近。裁缝名叫造寸,张爱玲觉得大名当店名也蛮好,“造寸,造寸,寸寸创造,把我们女人的衣裳做得合身漂亮”。
就这样,南京西路的“造寸时装店”,成为不少老上海人的回忆。
旗袍已经成为张爱玲的符号,而张爱玲是旧上海的符号。20世纪上半叶,她住的南京路上,不但有造寸时装店,还有广生行等化妆品公司,先施等四大百货公司。建国后,又出现了永久自行车等生产厂家。20世纪90年代外资商超入华,选址也首先考虑南京路。
处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100年前就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可以说,上海滩的繁华折射出了全国人的需求,而上海的商业变革则是其它地区的命运预演。
某种意义上说,上海重塑了中国的消费景观。上海滩每诞生一个新的品牌或业态,背后都是中国消费需求的集合与象征,无数中国民族品牌从上海滩出发,成为服务全体国人的新品牌。
随着百货公司落幕,今天,中国的新消费不再只是南京路和老字号。但借助上海滩的互联网公司,人们仍然频繁买到更多的新鲜玩意儿,只不过不再只是“产自上海”,而是“来自上海”。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