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装饰装修  家居风水

行业报如何守正创新讲好故事

原标题:行业报如何守正创新讲好故事

当前新闻工作一直强调守正,要求新闻报道要守正道、守正向、守正统,守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守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守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做好守正道、守正向、守正统这三者之后,如何着力让故事多点人情味,叙述少点工作味,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具体到行业报报道中,要推进新闻报道的守正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倡导讲行业故事及讲好行业故事、提高报道的思想含量和可读性下手。

新故事 新人群

在报道中,一个场景、一个故事,有时也蕴藏着最深刻的事理人情,文章有了故事,故事有了人情味,自然会生动起来。但这故事,尽量不要落入套路,如果报道高考就是“考生忘带身份证,警方快速提供服务”,报道会议就是“会议指出……与会嘉宾一致表示……”读者是不爱看的。要是能在日常的行业报道中,挖掘出更多的新故事,就能更吸引读者。

对记者而言,找故事、改故事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对故事认识的过程。《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历时1个多月,3次赴天津市明察暗访写下的《这28项治疗我都没做过》,是一篇揭露二级公立医院利用老人虚开治疗费,套取财政资金的调查性报道。在这篇报道里,记者写了这样的故事:86岁的离休老人李天祥已经在医院住了4年,“运动疗法”“心电监护”等总额高达几千元的治疗项目,每月都会出现在李天祥的住院费用清单上,但这些治疗项目他几乎都没有做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故事对于全文而言,无需刻意表达,就能让文章主旨自然流露,文章也更有说服力。

《中国组织人事报》的分析性报道《中国将迎来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虽然是从会议上挖掘的选题,但全文对“人才拐点”进行深度透视,既有历史纵深,也有现实依据,既有外国视角,也有各地场景,尤其是穿插讲述了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14年的资深数据专家丁国祥选择回国到杭州蚂蚁金服集团工作的故事,让文章既有专业报道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又具可读性。

对于党的政策方针如何在地方落实,行业报往往会反复寻找行业内的人去采访,但对于一些多次报道的话题,我们可以尝试寻找一些陌生的人物,增强文章可读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农家书屋这两个话题,跳出以往的报道思路,选择聚焦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县委书记,请他们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聚焦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农民,请他们谈农家书屋建设,最后呈现的《县级融媒中心怎么建?听书记区长说》《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农民代表有话说》两篇文章,就和报纸日常刊发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农家书屋话题的稿件有所不同。

这些代表所谈的观点,和记者日常所采访的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的观察视角是不一样的,和日常报道中所采访的一般受众、普通农民也有所不同,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让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带了全局的观念,于是可以看到,在两篇稿件中,这些新的采访对象谈出了新观点和新感受。

新表达 新语料

在一篇好的行业报道中,创新表达、入题迅速、结尾意味深长,往往能让稿子更有趣。

想要迅速吸睛,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好开头没有定式,关键在于它所营造的氛围、描写的情景。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调查性报道《甘肃祁连山:问责风暴下的生态突围》,是《中国国土资源报》的作品。报道开头这样写道:“问责,好似当头一棒,重重地打在了甘肃省各级官员的头上,就像笼罩祁连山的雨雪风雹。”

为了描写祁连山生态环境遭破坏引发的一场振聋发聩的问责风暴,《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不仅实地探访了“旋涡”中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撷到大量独家素材和鲜活事例,而且取舍有度,从谋篇布局到落于纸上,都注重创新表达。

在文章的结尾,作为这次被问责的对象之一,不久前刚刚走马上任的张掖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林俊说,他梦里的祁连山就是小时候见过的样子,山清、水秀、景美,牛羊成群、物产丰饶。全文最后一句是高林俊的话:“当梦境照进现实之时,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青山绿水下的生态文明,已不仅仅是炽烈的民族情怀,更多的则是坚定的历史担当。”整篇稿子报道已很充分,因此,文末这句话,看似平平淡淡,蕴含的感情却是真真切切,格外拨动人的心弦,使文章境界更显深邃开阔。在很多行业报的报道中,结尾常常是硬笔实写,戛然而止,可是在《甘肃祁连山:问责风暴下的生态突围》一文中,虽只是简单几笔,但让人读来觉得意味深长。

一些新的表达、新的语料,只需寥寥几笔,就能为文章画龙点睛。《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报道《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中央巡视组背负着中央的信任和权威,是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党的十八大以来起到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倒逼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那么,中央巡视组到底是怎样‘武装’自己‘探照’别人的,内部有着怎样的纪律作风,战斗力到底来自什么地方?4月10日,记者来到正在云南巡视的中央第十一巡视组,‘贴身观察’,一探究竟。”

“千里眼”、“顺风耳”、“武装”自己“探照”别人、“贴身观察”……这些词语的灵活使用,让巡视工作报道不再枯燥,让单纯的工作味不断淡化,让行业报报道既有信息量,又有可读性。

新画面 新细节

当下有的文章,读者读起来累,文章看起来假。读得累,缘于数据用得太多,看起来假,缘于行文空泛,有些句子总在刻意拔高人物,过分追求体现意义、体现价值,却忘了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呈现出来。想要让人物真实,让读者读着轻松,就需要多用细节描写、画面描写去反映观点、表达情感,而且所选的细节要尽可能有张力,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行业报报道也时常在强调现场感,要凸显现场感,需要记者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白描等手段来描述画面,通过充满张力的细节阐述来见微知著。有些故事可能描写不尽详细,留白处许多,但顺着逻辑,读者自会在脑海里搭建起一幅画面。比如《人民公安报》的通讯《特警七勇士深入“虎口” 助10名群众脱险》,报道了阿坝州公安局特警支队7名队员从九寨沟景区深处救助10名群众脱险后徒步近20公里返回的故事。文中特警突击队员泽旺夺基回忆的细节,“都是沙子,脚一踩进去就向下陷,下面就是海子,没有第二次机会,必须要一次性快速通过。”还有7名救人英雄返回后,文章写道:“留守沟口的战友为他们带来了午饭,这也是他们24小时后又一次吃到热菜热饭。”读者在看到文章的过程中仿佛就能看到这些英雄的神态,神态里又有故事,环环相扣,使救援细节更丰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民警救援的艰辛和不辱使命。

又比如《中国邮政报》的短视频新闻《回首!再出发!》,一经推出,总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其中讲述了故事的细节:1986年参加工作的石滨,是北京邮区中心局挂信车间的分拣员,在她18岁工作拣信时,还是全手工操作,每天分拣300多袋邮件,5个手指头里往往3个都裂着大口子,如今引进分拣机、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之后,已经准备全面取代人工,从而折射出从人工手到机械手,几十年来邮政分拣的变迁。

正是“裂着大口子”等细节,让石滨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当她最后说出:“我还有一个班就要退休了,但是想想自己就要告别这个岗位,也有不舍。在我工作的这几十年里,正好也是咱们国家邮政飞速发展的几十年,见证了从手工到半自动再到智能分拣的全过程,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到非常的骄傲。”看视频的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了。从这里也能看到,再多经验介绍和叙事技巧,也比不过一则好故事打动人心。

我们常常说,行业报记者应做专家型记者,但这个“专家”不能只局限于“专”,还要注意将记者的身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报道过程中,行业报记者只有找到最打动自己的内容,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