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11年石油与天然气趋势展望
尽管上几周发布的各项经济指标表现颓靡,但油价仍上涨不止,对于维持70—80美元/桶的石油价格区间构成了严峻考验。油价区间作为一项既简单直接却又全球化的统一经济复苏手段,与复苏力量及其可持续性将共同影响各类能源的生产消费方式。
尽管趋势纷繁,问题丛生,出于中国对化石燃料的巨大需求影响,众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高管们仍将中国视作优先重点。从供应角度来看,中国对增加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旺盛需求短期内还将持续,从而导致行业内合并与收购交易增加。
虽然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泻油事件导致石油开采受挫,但未有迹象表明近期内会禁止钻探深海油气。尽管监管审查收紧以后将成为常态,但油气公司依然热情不减,当然他们需要进一步量化风险,包括向政府监管机构呈报“安全说明”,陈述任务详情以及各方对风险管理责任的分担。
亚洲国家石油公司疯狂收购上游资产
各位行业观察人士如对国家石油公司大举收购上游公司的能力和决心有所质疑,敬请管中窥豹,一览韩国石油公社(KNOC)恶意收购英国达纳石油公司的近期案例。这起收购的成功很可能进一步挑起工业领域的不安定因素,导致人们担心亚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了收购国外资产保障其未来石油天然气供给会不择手段,其中包括政府为此类交易提供支持和资金。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近期韩国石油会社的收购案例是国家石油公司发起的第一起成功收购,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分析其影响。此外,这起收购证实了国家石油公司大举从事境外收购趋势的兴起。
亚洲国有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对能源供给颇具战略兴趣,愿意为高于市价的价格买单。再加上由于成长型项目融资难以到位,现金匮乏的个体企业仍十分脆弱。以上二者使得兼并和收购交易极具吸引力。此外,油价在经历18个月起伏跌宕之后,2010年保持了非常稳定的状态。之前的油价不稳也有助于买家更好地作出价格假设。
韩国企业活跃于国际油气市场最受瞩目,其原因很多。首先,随着中国追取油气供给资源,获取新的碳氢化合物来源对韩国愈加重要。2010年8月,韩国石油会社宣布2011年将投入高达60亿美元从事收购项目,从而满足政府的既定目标,即截至2012年实现石油产量翻倍,达到每天30万桶。第二,韩国公司对于购买国外资产时自己组建管理执行团队和架构自信满满,而不依赖国外管理专长。第三,根据驻韩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分析,韩国企业需要启动投资多样化战略。韩国金融资产增长迅速,每月流入国民年金基金的现金净值估计已达15亿美元。且未来25—30年内,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许多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上述因素表明,由于主要受中国、韩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的推动,未来数月交易活动需求将再度兴起。新的关注焦点将集中在进军非洲西部。该地区宽松的监管制度、新发现的油气资源加之众多本地小型公司构成了从事交易的有利环境。
中国争先开采自有非常规天然气储备
非常规天然气的发现一举扭转了美国和澳大利亚面临的能源形势,中国目前亦紧随而至。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钻探激励措施,并乐观地表示,新的上游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这些近期动向可能对急切瞄准中国及其能源需求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商造成严重的影响。若中国有朝一日实现非常规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上游技术的自给自足,西方油气公司长期占据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
尽管能源需求日益上升,中国却极少利用国内天然气储备。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天然气储量将近87万亿立方英尺。开采利用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其煤层气渗透性较低,煤气处理基础设施有限。新技术和精益化的操作实践已经准备扭转这一境况。例如,澳大利亚日益成长的煤层气(CBM)行业已经大幅减少生产成本,使得过去被认为经济效益低下的资源储量得到大力开发。
中国政府带来了天然气产量增加的又一机会。2010年6月初,中国宣布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提高25%,此举导致国内外投资者开发中国天然气储备资源受阻。2010年夏季,中国天然气价格为169美元/千立方米——大致相当于欧洲价格的一半。这次提价将有利于国内厂商如中石化和中石油以及国外投资者。
新的天然气定价策略旨在支持中国不依赖进口,自给自足,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这一趋势值得深入观察。政府的目的之一,是截至2020年,实现页岩气年产量300亿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加入美国发起的页岩气倡议,设立该论坛旨在共享工艺技术以开发全球页岩气资源。
随着企业采用新技术,短期内煤层气产量将超过页岩气。例如SIS(地表-内层)钻探技术,包括结合使用水平井和垂直井来减少煤层压力,便于将天然气引至地表。
如果中国政府按照其意愿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则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将遭遇很大影响。目前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为76.3亿立方米,并且正在东海沿岸兴建新的天然气进口终端。新的页岩气和煤层气产能未来几年一旦上马,许多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商可能转而与国内生产者议订合同。
亚洲磁场牵引液化天然气走向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在未来数年有所放缓。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往往具有特殊性,幅度多大才可视为放缓?例如,中国2010年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2%,相比而言,美国仅2.3%,欧盟27国为1.5%。此等高速增长加之中国决心实现燃料供应多样化并构建低排放环境,明显预示未来液化天然气市场的大好前景。
其他亚洲国家也影响着天然气的需求。尽管日本和韩国这两大液化天然气传统买家以及后来居上的印度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较为平缓,但由于受与中国相同的大量动机驱动,这些国家仍是极具吸引力的出口目标。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参考情景,全球天然气基本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41%,达4.3万亿立方米。预计天然气需求增量中,逾80%来自亚太地区买家,尤其是正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中国。如此一来,哪些地区能够增加产量来补足这些供应?
由于亚洲市场的强大磁力使液化天然气东移,北美生产商可能发现他们身处10年前无法想象的境地——这亦是全球出口商的处境。鉴于国内非常规天然气供应的大量涌现,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生产商最近已经搁置再气化终端的建设计划,转而寻找机会建立更多的液化工厂。这使得北美的一些生产商有能力将产品出口到过度饱和的流域以外的地区,并进军需求缺口日益扩大的亚太地区,进一步为天然气市场的持续全球化作出贡献。
澳大利亚尤其需要关注这种全球化效应。由于地理上邻近中国,再加上作为安全可靠的供应商的良好声誉,澳大利亚迅速成为卡塔尔的竞争对手,2010年及以后可能会超越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成为全球顶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然而,来自北美供应商的越来越高的市场压力,有可能令迅速增长的澳大利亚新兴液化天然气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挑战。随着澳大利亚加大马力以完成其他液化天然气和大型基建项目,赶超全球竞争对手的同时,对工程师、项目经理和地质专等家人力资本的竞争会有所加剧,项目资本和原材料的获取也将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在向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供应天然气等资源,为其增压的经济引擎提供动力方面,澳大利亚仍有望发挥重要(如非主导)作用。
富产区危机:
中东国家天然气面临短缺
许多海湾国家当前正面临着特殊的窘境。尽管他们坐拥部分全球最富足的天然气储备,他们却在竭力获取这种清洁的燃料资源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由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共拥有23%的全球天然气储备,但除卡塔尔外,其他国家都面临日益严峻的天然气短缺问题。事实上,未来某天,海湾国家的人们很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驶入国内的欧洲液化天然气油轮数量大大超过了驶往国外的。发生这种看似不太可能的交易情景其背后因素有哪些?
其中一个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增长。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经济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大大刺激了天然气和电力需求。夏季上述需求甚至更高,因为居民和企业都需要度过难耐的沙漠酷暑。另一个因素是补贴的存在。许多海湾国家以高额补贴的方式将天然气和电出售给消费者。阿联酋就是此类典型。海湾地区开采深井、低硫含量天然气项目的生产成本为5—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但是阿联酋国内销售价格却只有0.75—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科威特同样深受补贴之苦。政府向居民仅收取每度电0.07美元的费用,即便如此,许多家庭仍然不予支付电费,而政府几乎没有任何处罚,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这些补贴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带来的影响非常棘手。短期来看,补贴导致的低价格能够鼓励本国和邻国生产商将天然气出口到亚洲,其价格是海湾地区的两倍之多。这种情势已经迅速造成资源短缺,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从欧洲高价进口液化天然气。长期来看,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低价环境限制了上游行业投资,因为生产商日渐发现气田开发经济效益不佳。面临的现实是目前基础设施投资的缺乏可能对未来数年的供应造成影响。
尽管上述国家非常清楚补贴的危害,但大量争论依然停留在是否具备必要的资金来应对这种情势。毕竟,取消居民长期以来惯于享受的优惠无疑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
中俄加强能源互惠合作
经过多年分分合合的轮番协商,全球两大能源国迈入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能源合作的新时代。连接俄罗斯和中国的首个石油管道工程——东西伯利亚-(ESPO)石油管道已经竣工,抵达中国主要炼油城市大庆。俄罗斯需要新的出口渠道,而中国将节省原本支付给中东生产商的巨额运输费,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俄罗斯将集中在向亚洲出口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此举极为明智:亚洲近10年是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与俄罗斯对欧盟的出口前景形成鲜明对比,在那里,非常规天然气是颇受青睐的新供应来源之一,许多成员国正在建设终端以从世界各地进口液化天然气。对中国而言,新的石油管道将帮助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确保石油安全,并有效控制国内石油价格。
中俄管道的竣工还将为两国的联合炼油计划打下基础。两国已经就共同斥资50亿美元组建炼油厂达成协议,旨在推动中国的下游供应。天津的炼油厂将在两年内实现日加工量26万桶。该炼油厂由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顶级石油生产商Rosneft合资兴建。
能源合作的新时代可能为亚洲其他国家涉足日益增长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铺平道路。越南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合作伙伴,亦是为数不多的参与俄罗斯境内石油开采的国家之一。俄越石油合资企业已经开始在涅涅茨自治区开采石油矿床。两国高层正在就出口天然气至韩国和日本事宜进行磋商。
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俄罗斯的主要趋势,出口至亚洲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份额到2015年可能增长10%—13%。相应的,亚洲国家将继续开展供应商多元化,并推进相互合作,以双方接受的价格达成石油和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合同。
深水钻探警示中前行
美国墨西哥湾爆炸漏油事件使整个深水原油钻探行业停滞不前,但只是暂时的。虽然可再生等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未来25年,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世界能源供应的主流。由于许多国家竭力促进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尽管最近意外不断,但各国可能仍将积极鼓励加大深水勘探和生产力度。石油开发企业热情不减积极寻求深水机会,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深水钻探不会停止,许多业内观察家认为会有所不同。就风险代价范式而言,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又创新高,漏油相关责任可能逾35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之前业内对“最坏情形”下可能造成损失的推测。具体而言,损失金额比目前90%以上的墨西哥湾运营各公司市场价值还要高,这意味着只有少数大型生产商能够经受得住这种金融打击。
因此,世界各地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正重新审视其安全政策,以确保可持续运营。通常,这会涉及按照新的成本范式确定并量化环境、健康和安全风险,以及采用有效的方法管理并控制风险。此外,还经常涉及为实施环境、健康和安全政策及程序确定最终责任,明确各项职责。
由于价值链延伸,责任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最近的意外事故同样迫使保险公司重新定义风险和最坏情形以及最终责任人——设备操作者、所有权人还是防喷器操作者。
在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爆炸漏油事件的影响下,全球能源保费上涨高达30%。此外,投保范围多大才够的问题也进入了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会议。有分析人士和保险公司认为,离岸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目前每年需要投保总额为100亿—200亿美元。但该投保金额比个人责任政策所允许的限额高出许多倍。这意味着要求建立涉及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新模式。其中一种可能的架构是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联盟,保险费率、承保条件和承保范围统一;另一种是以投保为基础的传统保险或再保险,保险费率、承保条件和承保范围灵活;还有一种就是保险金集中,反映市场份额。然而,上述三种可能均非最终解决方案。还有一种意见就是采用核工业使用多年的模式,即成员所有的互惠型保险公司。核工业率先使用的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信息共享优势,各公司能够互相交流改善风险管理的方法。
物以类聚:龙头企业欲借潜在合作伙伴寻求卓越运营
能源行业能否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尽管国际石油公司(IOCS)和国家石油公司(NOCS)拥有长期合作的历史,但是他们评定彼此是否合适的标准却在不断改变。
在与国际石油公司打交道时,国家石油公司以及拥有丰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所有国政府,其优先事项已经扩展至技术和投资资金之外,强调风险管理和卓越运营。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墨西哥湾油井泄漏事件导致的社会、财务和环境风险,同时源于资源所有国对环境管理的日益关注,包括外国投资者计划如何解决水和土地的使用问题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国际石油公司对自己的合作伙伴也日益挑剔。在资源所有国施加压力要求国际石油公司开发创新方法为市场带来资源的同时,国际石油公司日益认识到,仅靠发展前沿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的风险环境中,更加重视以安全、有效和环保的方式将技术创新和运营结合起来。由此,国际石油公司愈加重视寻找同样致力于卓越运营的合作伙伴,无论是国家石油公司、服务供应商还是其他勘探与开发公司。
怀着一致的信念,他们发现,此等合作在成功应用新兴技术和缓释风险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独善其身,将替代能源留予专业公司
尽管全球社会广泛关注,但化石燃料的未来依然光明。联合国预测,截至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增加20亿。同时,到2030年在发展中国家累计有30亿人将购买并采取中产阶级的消费方式。人口膨胀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矿物燃料,尽管风能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发展迅速。这也意味着,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将不必偏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寻求商业良机。
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仍然强烈关注碳氢化合物的战略正愈加反映出这种心态。例如,沙特阿美公司(SaudiAramco)增加石油储备,意在将主要油田的采收率提升至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作为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的手段之一。临近的卡塔尔则提升天然气生产能力和液化天然气基础设施,以满足亚洲和其他地区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其他生产商则关注页岩气和油砂等非常规资源的供应来源,此举在满足世界能源需求方面也有望发挥关键作用。森科能源(SuncorEnergy)预计,加拿大油砂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将增加两倍之多,油量接近300万桶。
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希望,随着时间推移,替代能源市场份额能够逐步提高。尽管许多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同意这一观点,但目前有看法认为,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将大大低于最初的构想。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也日益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生产所需的多种能力超出其能力所及。因而,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将替代能源留予专业公司,转而专注于他们的强项,即最大效能的探明、开发和加工碳氢化合物。为此,一些生产商满足于担当“通往新能源经济的桥梁”,尤其是这座桥梁可能比预想的还要更长、更坚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