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助推转型升级
【中国建材网】外资,以资本为体,携人才、技术、管理、理念而来,成为国际化时代经济变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中,外资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今天起,本报推出两篇报道,特别关注“转调”中外资的力量。
抢跑新兴产业
济宁高新区,一片厂房刚刚竣工,这是世界IC行业巨头台湾联华电子集团的勃勃雄心:有八九个企业的布局,5年内打造成中国最大的LED和太阳能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转方式、调结构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调,进入今年,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一条清晰路径。外资敏感地嗅到,这将是投资中国的又一机遇,凭借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抢滩新兴产业。
地方对外资的态度也渐趋理性,以台联电济宁科技园为例,他们看中的不仅是台联电全球第二大硅半导体生产企业和全世界第一家实现12英寸芯片量产企业的招牌,更是其董事长洪嘉聪承诺的:绝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森林”就是通过台联电在济宁投设项目,一个实力企业群体迅速聚集,在该领域世界最先进的人才、技术层次上,快速拉出一条从核心技术到终端产品、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济宁也恰好借此完成能源结构的转换和发展路径的转变。省里的谋划更长远:山东已在LED新光源和光伏新能源领域聚集了一批企业,外资巨头的介入将进一步激活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山东在这些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世界第一大风力开发投资商、第二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西班牙歌美飒集团也大手笔下注山东,投资建设了多个大项目。“有些风场已经开始并网发电了”,省商务厅外国投资管理处副处长王鹏告诉记者,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新兴产业项目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今年上半年,我省新批风电等新能源项目7个,合同外资1.7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17.5倍。外商投资新能源领域进一步拓宽,秸秆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势头良好,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项目也于2008年11月在青岛启动。
提升传统产业
在传统产业领域,外资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尤其在制造业,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今天都或多或少有着外资的成分。重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主动、多层次地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齐鲁大地已有许多成功范例。水泥行业,过去曾是典型的“两高”行业,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在大宇水泥、三菱水泥等外资进入后,行业状况显著改观,他们将更先进的生产形态、工艺带到国内,开始立窑改旋窑的示范,促进了行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和集约化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泥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在工程机械领域,小松和山推,沃尔沃和临工,卡特彼勒和青工,从最初的产品合作、技术合作延伸到整个开发、生产链条,许多外资企业甚至把研发中心直接搬过来,行业水平得以迈向高端。
王鹏认为,引进外资,从来就不只是为了引入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理念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助力“蓝”“黄”战略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60家,合同外资62.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41.4亿美元,分别增长23.6%、68.3%和20.3%,高于全国4.8个、47.8个和0.7个百分点。合同和实际到账外资规模均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上半年水平。
数据显示,外资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速。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7市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合同和到账外资分别为45.1亿美元和28.7亿美元,分别增长2.7倍和1.3倍,占全省的72.2%和69.3%,比去年同期提高39.5个和33.2个百分点。其中,青岛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合同和到账外资分别达到21.7亿美元和13亿美元,分别增长2.5倍和44.8%,占全省的34.8%和31.4%。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资步伐加快。东营、滨州和潍坊3市合同外资合计9.8亿美元,增长2.5倍,实际到账外资5.2亿美元,增长67.5%。其中,滨州实际到账外资2.3亿美元,增长6.5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一“蓝”一“黄”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优化外资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聚集,我省利用外资正在上规模、上水平。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