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企业入不敷出 京城家居卖场是否存在过剩?
如今的北京有大大小小的家居卖场100多家,总的经营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米,卖场过剩之说一直存有争论。多位业内人士则有着自己不一样的解读:有人认为由于家居卖场的过剩,让一些品牌企业已经入不敷出,家居行业是虚假繁荣;有人则认为行业竞争就必须像当下势均力敌,才能达到优胜劣汰,只要能生存,卖场就不过剩。
肯定派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北京10万平方米以上的家居卖场超过30个,尤其今年多数大型品牌卖场或选新址开店、或原址扩店,都有不小的动作。另一方面,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扣除保障性住房,2010年三季度北京市商品住宅期房、现房累计实际共成交20856套、249.1万平方米,比2009年三季度分别减少了48.76%、50.93%。
有人认为由于家居卖场的过剩,让一些品牌企业已经入不敷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近两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地产政策的影响,楼市成交的降温直接导致家居行业的低迷。在整个北京市场需求量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家居卖场的无限扩张只能给租户带来租金成本的提升。有的家具企业要在新开卖场的同类产品中达到销售额第一才能保本儿。”
即使这样,很多品牌依旧还是跟着大型卖场逐一扩张。实创装饰集团董事长孙威一语道破:“如今是建材、家具企业被卖场‘绑架’。大部分企业过分依赖卖场这种单一的销售方式也只能把自己带上绝路,因为当下北京多数的家居卖场并没有主张个性化,都是同样的展厅模式、同款的品牌展示,这样的卖场按照地段划分,在北京有10个就足矣,结果目前北京至少有30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卖场,是同质化的卖场太过剩了。”
多位家装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和建材厂商证实了孙威的观点。“似乎除了进驻卖场,建材、家具产品都没有更好的销售渠道,即使是给家装企业提供的产品,最多买断也不过是两三种产品,多数还是选择在卖场销售的产品才能放心其质量和售后服务。”
否定派
提及卖场是否过剩的话题,北京城外诚家居广场董事长刘长河的态度比较乐观:“每年家居卖场都在增加,这是一种竞争状态,势必会优胜劣汰。8月份城外诚刚开了3万平方米的建材卖场,四季度马上还要新开沙发软体中心和办公家具,还有计划中的红木馆,很多品牌都想进来但都没有地方。因此不能只是看外部环境,企业要练内功,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给消费者和商户一个来的理由。只要能生存,就不过剩。”
元洲装饰北京公司总经理刘樯透露,公司内部数据显示,今年商品房的装修比例下降了10%以上,其余是单位福利房和保障性住房占比达到七成以上,其中保障性住房的装修比例同比提升了10%。“这些装修户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大卖场选择大品牌的主力军,因此很多品牌的销售压力还是来自于需求。上一轮金融危机我觉得是影响了大家的信心,但是没有影响到客户量,这是由于多数装修户从买房、交房到装修,至少有一年的周期。今年购买二手房、改善住房需求而自行装修的客户增加了不少,卖场过剩现象现在还未体现出来。相比之下,受到地产政策的影响,家居、建材卖场在明后年面临洗牌的可能性更大。”
【一家之言】
立法规范卖场秩序
孙威认为,家具、建材与卖场绑在一起无限扩张不是常态。“这是垄断市场带来的结果,终有一天,家具、建材品牌无力跟进,会成为家居行业泡沫破裂的导火索。”孙威指出,一是各大卖场同质化过于严重,有一半品牌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地段不错的卖场租金都在200元/平方米/月至300元/平方米/月,如果卖场没有好的增值服务,入驻的品牌的承受压力很大;二是北京不少卖场相隔过近,没形成统一规划,相互进行恶性竞争,虽然这样的价格战能让消费者受益,但是这样的竞争从长远看是行业在退步,还一直处于粗放营销,难以保证品质的提升。孙威表示:“在国外早就有相关立法规范卖场秩序,对卖场的建设也是进行有规划地审批,既节约了社会资源,还有效地保护了卖场这种商业模式。因此我建议,相关政策也应该对大型卖场的运营有立法保护,结束当下这种无序竞争的现状。”
【独树一帜】
东方家园打造瓷器专卖场
与品牌复制不同,东方家园在玉泉营商圈的二次扩张力求体现出卖场的差异化,为此特别打造景德镇瓷器专营店。据东方家园副总经理殷玉新介绍,本次进驻景德镇瓷器馆共有26家,占地近5000平方米。在提到这种模式是否会被京城其他卖场复制的担忧时,殷玉新解释,东方家园中的景德镇瓷器既是艺术品,也具有收藏价值,“因为都是省级大师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有国家证书,在网上也有权威认证,这样的作品也不会大批量生产,更没有大规模销售的可能性。”
城外诚首推合同信用管理
城外诚家居广场的内功已经练到了合同信用管理方面。10月29日,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区分局合同信用管理工作推介会在城外诚家居广场召开。据悉,目前,城外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合同信用管理体系,并且有专门的合同信用管理办公室。刘长河认为,合同管理是企业诚信水平的体现,更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外诚合同管理工作的重心已由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形成从商户进场、与消费者签约、售后服务等一整套管理规范。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