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钢板凸显标准窘境 市场监管无却无奈
【中国建材网】厚度的毫厘之差,可“增收”上万元。一些钢材厂商以此“玩巧”大肆牟利,市场监管部门却无可奈何。
在华中地区最大的钢材市场中储661仓库,钢材卖家“玩巧”钢板厚度,屡被消费者投诉。宜昌鲍先生向江岸工商12315投诉,他在武汉瑞丰世纪物资有限公司买的4种型号的钢板,按照体积与密度之积的理论计重方法,86万元购买的钢材重量应为191.545吨,但装船过磅时显示重量只有183吨,短秤近8吨让鲍先生枉付3.6万元。
经质检人员实测,鲍先生购买的标厚3.75mm的钢板,实测厚3.37-3.48mm;标厚5.75mm的,实测厚5.49-5.55mm,另外两种钢板也都比标注数“瘦身”,但厚度误差正好卡在国家标准允许±0.45的偏差临界值上。661仓库的销售商吴先生透露,一些钢材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对钢板“瘦身”,并将厚度控制在国标允许的负偏差之内。不得已,一些买家们根据钢材的体积与密度去计算重量,然后过秤。在661仓库,使用地磅需空车、满载各磅一次,费用为60元。许多商家为少付费用,不愿过磅。而工商部门称,如果不过磅查出问题,工商部门无法查处。据统计,江岸工商部门近期接到的投诉案值10多万元,最终只索回不到3万元。“钢材计重涉及进货、交运、交货多个环节,过磅计重的确不方便,也难统一,国家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太大了。”鲍先生说道。
据了解,我国目前使用的标准发布于2006年,不同钢板厚度有0.45至2.6㎜多种允许误差值。通常而言,国标五年修改一次。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专家华林称,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钢板,特别是用于建筑领域的钢板允许偏差的浮动范围偏大,桥梁或楼层的承重能力会受影响,从严格的角度讲,标准的弹性不宜过大。武汉标准化研究院有专家也表示,在新一轮标准修订时应根据现实情况予以调整。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