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不幸者有各自的不幸
【中国建材网】制造商产能急速扩张,但市场销售不畅;渠道商库存积压严重,利润越来越薄。如今,优质的客户资源已经奇货可居,终端决战更是硝烟弥漫,无论是企业、商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制造商、渠道商原本应是“一荣俱荣”、“亲如兄弟”,然而现今“企业家、商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无暇顾它”的状态也让行业“寒冬”的冷气日渐逼近——陶瓷行业:不幸者有各自的不幸。
制造商压力围墙“过冬难”
有人说,中国陶瓷行业正经历近10年来最大的市场考验。从2007年佛山、淄博等产区大规模的企业迁移浪潮,到节能减排令下达、能耗标准出台,到原材料、燃料价格、运输成本疯涨,再到今年房产新政的推出、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建材下乡的持续推进,等等,这一波又一波的事件让众多陶瓷卫浴企业措手不及,叫苦连天。
困局1、企业数量多品牌认知低
如今,中国陶瓷卫浴生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数量可谓十分庞大,据了解,仅佛山一个产区,就有大小300余家生产企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众多产品之中,消费者广泛知晓且认可的品牌屈指可数。甚至有不少中小企业还依赖于“贴牌”生产,仿冒名牌。上游企业的良莠不齐也影响到了商家渠道的建设与开拓。
困局2、资本积累少渠道建设难
行业人士表示,陶瓷卫浴制造商之所以难以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在于他们缺乏雄厚资金实力做后盾。近两年因为企业迁移、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张,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暂没有形成真正让企业腾飞的资本积累,资本投入乏力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研发、渠道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匮乏更是严重,贷款难、融资难也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企业如若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通路,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模式,一旦市场上风吹草动,很容易遭遇销售危机,更无法谈及渠道下沉至二三级市场。
困局3、研发成本高仿冒风难止
为了促进市场销量,一些大型陶瓷企业往往会投巨资进行产品研发,而这一笔投入的资金往往是中小企业难以拿出手的。然而,大型企业“高成本”的投入却难以获得“高收益”。新产品一经推出,往往就被众多企业直接模仿抄袭,如早前东鹏陶瓷研发的“金花米黄”、简一陶瓷的“大理石”、欧神诺陶瓷的“普拉提”等。陶瓷企业不仅在产品上模仿,在管理、经营模式甚至品牌宣传上,众多企业也常搞“拿来主义”,跟风经营成为诸多企业得以生存的保命法则。同质化而又缺乏本钱的企业只能亦步亦趋,无法进行市场突围,甚至被淘汰出局。
困局4、管理人才缺体系不完善
陶瓷行业在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还很传统,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拥有较知名的品牌和相对完整的渠道。很多陶瓷企业自身渠道和销售管理都明显不够规范,市场网点薄弱,经销商对产品的选择依赖于良好的客情关系。此外,众多企业没有运作品牌的能力,没有系统的经营模式和专业的营销团队,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没有面向客户的服务标准和针对客户的服务体系,没有针对市场的研、产、供体系,资金投入周期长且风险大,所有这些都将成为置企业于死地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一招致命。
渠道商市场寒冬“透心凉”
制造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处于中下游的渠道商亦是如此。市场寒冬,让广大商家感受到了“透心凉”。
难题1、竞争者增多价格战不休
尽管目前整个建材市场大环境不容乐观,但以红星美凯龙(查看地图)为代表的建材卖场疯狂扩张,陶瓷商户也跟着逐年增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仍成为近2年来陶瓷卫浴市场最明显的变化。采访中,很多代理商和经销商表示,市场竞争已经到了“僧多粥少”的地步,部分商家选择退出转行。为了得到优质客户资源,商家们唯有大打价格战,进行疯狂的产品促销,导致商家利润越来越薄。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