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厦门实现经济实力历史性飞跃
9月3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厦门专场在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庄稼汉,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介绍有关厦门建设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厦门人民秉持爱拼会赢的精神,团结拼博、砥砺奋进,把一个基础薄弱的海防小城建设成为一座现化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当前,厦门正着力打造高素质、高颜值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庄稼汉表示,厦门地域狭小,面积只有17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去年是4700多亿,但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居全国前列。
“厦门的发展成就,概括起来有六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高素质,二是城市建设高颜值,三是产业结构高端化,四是对外开放高层次,五是基础设施高水平,六是人民生活高质量。”庄稼汉说。
实现了经济实力历史性飞跃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4.8亿元增加到2018年4791.4亿元,增长302.78倍,年均增速15.4%;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2.56亿元增加到2018年1672.23亿元,增长782.65倍,年均增速18.1%;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1.55亿元增加到2018年1283.28亿元,增长882.34倍,年均增速18.4%。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之初以传统轻工业为主,现已形成以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航运物流、软件信息、旅游会展等8条超千亿产业链为主导,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2.3∶56.7∶21.0调整为2018年的0.5∶41.3∶58.2。2018年,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3.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成为全省唯一的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的城市。全市每平方公里创造经济总量2.82亿元、创造财政收入0.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834美元、人均财政收入31223.8元,这些指标保持全国领先,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欧洲发达国家水平。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626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家数翻了130多倍,占全省42.8%;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1.2%。建设了全国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评成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火炬高新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7.5件,为全省平均值的3.1倍、全国的2.4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
打造了改革创新的制度高地
率先探索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初期,鼓励国外投资者来特区兴办“三资”企业,在全国率先推出利用外资修建机场、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成立中国烟草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等政策措施,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格局,发展外资经济和混合型经济。率先全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松绑放权”、实行“利税分流”、开展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等。特区建设以来,金融、劳动力、技术、产权交易、房地产等迅速发展,技术和产权交易市场日益健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不断拓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国内首创74项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践“多规合一”,并形成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复制;“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93%以上审批服务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率先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失业人员、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在全国首创以“三师共管”为核心的慢病管理、分级诊疗和智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实行流域综合整治“河长制”制度,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率先探索构建以社区治理创新为基本单元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市治理体系;构筑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厦门住房保障体系蓝本”等。
形成了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0.82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910.44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9.1%。2018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将近一半,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出口基地,中国主要电脑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和民用飞机维修基地。1978年利用外资仅0.08亿美元,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4万个、实际利用外资379亿美元,外资企业贡献了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
口岸功能全面发展。截至2018年,海港开辟143条航线,通往全球168个城市,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4位。空港运营城市航线171条、国际航线35条,跻身全球机场百强。新的翔安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规划吞吐量7800万人次,将进一步提升厦门区域性航空枢纽港的辐射带动力。
国际合作交往日益频繁。投洽会、工博会等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了国际马拉松、世界合唱节等一批国际性精品文体赛事,成功举办了金砖会晤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展会,已同国外21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荣获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奖“六连冠”。
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持续加快制度创新,推出进出境邮件“移动式”通关模式、率先全国实施口岸三互改革、“一站式”查验通关改革等贸易便利化举措,率先全国推行“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实现了关、港、贸系统互联,厦门口岸100%进出口货物、100%进出境船舶、100%跨境电商产品、100%国际邮件快件均通过平台进行检验检疫申报,营商环境经国家发改委评定位居全国试点城市第2位。
“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作用进一步凸显。中欧(厦门)国际货运班列通达12个国家34个城市,累计开行404列、27320个标箱、货值10.08亿美元,成为“陆丝”与“海丝”无缝联结点。2018年对“海丝”沿线国家贸易额1497亿元,设立全国首支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定期举办南洋文化节、国际时尚周、嘉庚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
加快了跨岛发展建设步伐
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拉开。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当时特区底子薄的情况,厦门集中力量发展岛内,岛内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城市建设从思明厦港、湖里工业区、筼筜新区、东区、火炬高科技园区到航空城,并由岛内向集美、杏林、海沧呈扇面拓展。
跨岛发展战略加快实施。2003年,厦门实施区划调整,岛外加大承接岛内功能分流力度,先进制造业加快集聚。目前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75%,岛外工业增加值占全市71.2%。集美新城、环东海域新城、马銮湾新城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3年的38.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388.58平方公里,扩大了10倍以上。
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推进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鹰厦线1条电气化铁路和福厦、龙厦、厦深线3条客专高速铁路,从原来的铁路“末梢”城市变成东南沿海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基本形成“一横两纵”的铁路线网空间格局;建成国道324线、319线、福厦高速、厦成高速、厦沙高速等对外公路通道,形成“两横四纵”高速公路系统,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网络;建成厦门大桥、海沧大桥、快速公交BRT、翔安海底隧道,岛内外交通联系更为便捷。
区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移民造福工程加快实施。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稳步推进,闽粤赣十三市合作不断深化,厦漳港口完成一体化整合。
促进了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451元增加到2018年5.44万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168元增加到2018年2.24万元,年均增长13%。
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全国率先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统一及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全市统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人均享有率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医养结合试点不断深化,市民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和谐厦门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连续三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治优秀城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食品安全综合考评和群众满意度均位列全省第一。社区治理创新实践被民政部列入改革开放40周年创新成果。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树立了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标杆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2018年,厦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全国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森林覆盖率达40%。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成果丰硕。率先全国出台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率先实施生态控制线制度,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权重提升到25%,居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突出。自觉进行生态修复,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先后开展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环东海域整治建设工程、筼筜湖、五缘湾、马銮湾、杏林湾生态修复工程,有力提升了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广示范。
构筑了服务国家对台工作战略支点
经贸合作日益密切。自1988年以来,先后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其中海沧台商投资区是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截至2018年底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5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台资突破110亿美元,占全省35%左右。
成为对台经贸的重要口岸。截至2018年底,对台进出口贸易累计5952.85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累计对台贸易总额的 55%左右。成为大陆从台湾进口水果、酒类、大米、图书及声像制品最大口岸,目前厦门口岸台湾食品类进口货物批次占大陆进口总批次的50%左右,进口台湾水果占全国比重增加到80%以上,占台湾出口总量的60%。
直接往来更加便捷。2018年厦金航线运送旅客174.5万人次,创历年新高,累计出入境旅客占两岸“小三通”的90%;厦门口岸台胞出入境约2000万人次,居大陆首位;大陆居民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旅游188.3万人次,占大陆居民经福建口岸赴台旅游的80%左右。
人文交流持续深化。打造了海峡论坛、台交会、文博会、海图会等50多个大型对台交流活动平台。目前在厦设立的两岸交流合作基地和办事机构达112个。“厦门惠台60条”及细则顺利实施,台胞台企“双待遇”得到有效落实,台胞在创业、就学、就业、居民待遇、参政议政等方面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庄稼汉表示,做好对台工作是中央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厦门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是全力做好以“通”促融的文章,二是全力做好以“惠”促融的文章,三是全力做好以“情”促融的文章。(林坚)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