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现场、汶川灾区 地方都有她身影_新型门窗材料有哪些
“截止到2011年,我们对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监测,主要监测灾后的水质、土壤在原来的抽样数据基础上有没有变化,监测点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医院和居民区。”范智华说,后来监测的样品数据,与当初的基础数据已经很接近,也就是说,地震后三年,灾区的土壤、水质基本上达到了震前水平。
“记得有一次,我们做硝基多环芳烃的一个化学品合成标本,当时制作这个标本的标准买不到,我只有自己摸索来合成。”范智华说,她花了几个月时间来查阅资料、准备各种材料,最后终于进入实验室合成阶段,但当老公陪着她回到实验室时,她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用来冷却的冷凝水管破裂了,合成标本全部被烧糊了。”当时她一就坐在了地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对话
将与重庆大学合作研究雾霾
她跑遍汶川地震各个灾区
简单地说,科学就是人体在什么样的污染中,身体各部位能承受的数据。目前,这个学科是健康领域的分支学科,是近年来国际上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
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个学科在美国也仅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样品和化学品的合成都没有标准。
她说,目前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预计明年6月结束,然后,她还将针对雾霾等污染与重庆大学进行合作。本报记者徐菊
“上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都找不到几个人做化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了出国深造。
范智华:我在罗格斯大学做了16年的化学研究,科学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很多国家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我打算退休后,把更多更新的学科带入国内,与国内专家一道,共同研究污染及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前,范智华到了美国州卫生部工作,主要负责州公共卫生实验室,负责监测、新生儿人体血液检测、生物监测以及化学恐怖应急测试等。
范智华说,那阵子真的很辛苦,但是也为她的科研打下了基础。
1998年,她进入州罗格斯大学职业医学系任教,主要从事大气污染与科学研究。而她的老师兼合作伙伴,就是全球科学的奠基人。
■声音
美国9·11、汶川地震……每个重灾区都曾留下她的身影,监测灾区水质、土壤、空气等。她就是来自重庆渝中区的范智华,现在的身份是美国州卫生部公共健康实验室主任,国际科学协会三州(纽约州、州和PA)分会主要创始人,化学恐怖应急测试专家,也是全球化学科学的带头人之一。
1990年3月,范智华申请到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科学和工程专业读博士。她说,这里的专业要求学很多相关课程,比如生理学、毒理学等,而这些都是她此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就算是中文也读不懂,加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好,专业词汇更是不懂。
范智华说,近年来,随着雾霾的困扰,她每年都要回国,与大学、大学和重庆大学关于方面的交流多了起来,并把科学这个新兴学科带入国内。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灾区如何控制疫情,如何消毒才不会对周围的土壤、水形成污染。”范智华说,她立即联系了中国石油大学,因为他们有地质、水污染处理专长,然后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联系,提出要去支援灾区。
语言不通,加上不会开车、陌生等因素,范智华生病了,脖子上长了个鸡蛋大小的淋巴结核,吃了药后反应又很大。
实验失败,她伤心地哭了
2001年,美国9·11发生后,她和导师就负责采集和分析评估灾难对土壤、空气和水质的影响。“后,周围很多物品都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必须要到爆炸核心区把灰尘取样拿到实验室化验,还要用电脑模拟出当时的风速和风向后,跑到上百公里外的地方,去抽取当地的水质、空气等拿回实验室化验。”范智华说,她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哪里出现她就要去哪里。
■人物
从2011年开始,范智华就是重庆大学的客座教授,从事建筑与室内装修污染的研究。去年2月,她以罗格斯大学客座教授身份与英国reading大学及重庆大学一起,申请到了一个全球方面的基金,目的就是针对重庆与伦敦两个城市,研究室内嗅氧(主要空气污染物)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学霸赴美深造却差点休学
2008年5月12日,范智华和老公到日本旅游,刚到达酒店就看到四川汶川地震的消息。
范智华从小就是学霸,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技术物理系,选择了化学专业,直到攻读研究生。
在汶川、北川、擂鼓镇、德阳、绵阳等重灾区,都留下了范智华的身影。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采集当地的土壤和水,然后带到中国石油大学去化验分析。
虽然在美国有25年了,但我在重庆呆了17年,然后在上大学,最美好的时光在国内度过,中国发生的任何事,我都很关心。
重庆晨报:科学研究精深,有没有想过退休后的生活?
“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是命重要还是读书重要啊?”范智华的妈妈当时就要求女儿回国去。她也想过要不要休学,等身体养好后再说,但最终还是咬牙了下来。
“家里的空气不新鲜,想开门窗,但透进来的可能不是新鲜空气,而是另一种污染物。”范智华说,他们这个项目就主要研究这个污染物对易感人群,比如老人和小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