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LED折桂诺贝尔奖 照亮行业转型升级之路
近日,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日本学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光源——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诺贝尔奖的授予将持续鼓舞LED行业的发展信心。从全球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中国LED企业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而根据《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自今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60瓦及以上的普通照明用白炽灯;到2016年10月1日,我国将全面停产、禁用白炽灯。这些都为国内照明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吹响号角。
LED照亮21世纪
在蓝光LED诞生之前,红光和绿光LED已经问世很久。但由于缺少蓝色LED,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灯无法被制造出来。三人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照明技术的根本性突破,使得用LED灯替代耗能更大的白炽灯成为可能。“蓝光LED最重要的意义,便是可以顺利地制造出白光,带来明亮、节能的白色光源。”诺贝尔委员会主席皮尔·德尔辛教授如是说。
高亮度蓝色LED的出现,使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超过人类身高的超大屏幕全彩显示器,2000年前后又为手机屏幕彩色化做出贡献,蓝色LED技术还成为了开发蓝色激光器的基础,使得录制高清节目成为现实。
因具备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LED被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正如诺贝尔奖颁奖词所说,“白炽灯照亮了20世纪,LED灯将照亮21世纪。”
LED市场智慧与资本并逐
“我国的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领域。”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阮军介绍说,“在产业逐渐庞大的道路上,智慧与资本的角逐不断上演。”
据了解,目前全球LED领域的技术和专利,一半以上被美、日、德等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所占有。“这些专利多数为核心技术专利,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寻找到突破口。全球五大LED巨头目前已基本形成LED专利联盟,该联盟是将国内LED企业排除在外。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LED是一个布满了雷区的行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博士郭金霞说道。但她同时表示:“中国LED行业并非没有开发核心专利的潜力,而是没有去认真挖掘。国内LED行业十几万的专利数据库中,肯定有‘金子’可挖。我们拥有专利也要主动做一些事情,告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要尊重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
阮军认为,与巨大市场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LED照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随着LED相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趋于成熟,技术性能,特别是发光效率的提升已经不再是LED照明应用的最大障碍和诉求。如何满足市场的创新需求、建立有效的市场流通体系、打造产业知名品牌、树立消费者的信心才是LED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进一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三驾马车驱动行业健康发展
利好消息的持续释放让人们开始为预期中的“LED市场爆发”狂欢,但LED市场的真正爆发,还受到很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产品标准混乱是其中之一。由于参与企业众多,不可避免会产生鱼龙混杂的乱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正影响着市场的规范性和LED的推广应用。
“目前我们的LED市场产品标准比较多,除了国家标准,还有一些行业和联盟标准等。如果标准之间不统一甚至冲突,对企业来说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阮军说。
阮军表示,针对产业标准的混乱,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正在积极推进LED产业标准化的工作,比如与方圆认证联合推出LED-ELI认证,旨在更好地促进LED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广放心产品。
LED属于高补贴行业,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LED企业是在政府鼓励扶持下,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获得了快速发展。而接下来LED照明要成为快速被消费者认可的新的节能光源,亟待突破产品门类、规格、价格、品牌、营销模式、渠道建设等方面的瓶颈。
“当前,LED照明的市场流通体系确实不容乐观。同时,商业模式及营销体系尚不健全,渠道建设相对滞后,产品综合成本仍高于传统照明产品。面对未来的市场生态,我们不缺信念和能力,我们缺乏的恰恰是一个沟通、协调、整合的平台,缺少一个综合的服务模式和载体。”阮军说。
随着未来3-5年LED照明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成为常规产品,LED行业也将迎来大洗牌。与其他所有的行业一样,有品牌、有技术、有资本实力的企业独占鳌头,而一些低端、杂牌企业只能在狭缝中生存,甚至被市场淘汰。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应用推广、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业的标准制定,对于LED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如同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