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掠影】“五泉山人”与五泉山
【文化掠影】
“五泉山人”与五泉山
五泉山山门 吕亚龙
□ 左玉丽 王立仁
五泉山,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是兰州城南皋兰山北麓西侧的一片山坡。海拔1600多米,面积约26万多平方米。
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军行皋兰山下,却找不到水源。将军当即飞马执鞭,在山坡上连戳五下,鞭到之处,涌出五眼清泉,五泉山因此而得名。
然而,对于兰州人来说,五泉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她更是一座荟萃人文历史与兰州特色的文化博览园。
五泉山的这一地位,与一位金城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五泉山人”刘尔炘密不可分。正是他,赋予了五泉山异常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
五泉山山脚以北500米开外,一座三楹歇山顶木牌坊屹立石级之上,这就是五泉山的山门。牌坊上刘尔炘题写的“五泉山”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厚重雄浑。
这个山门,也是全山中轴线的起点。
五泉山本无中轴线。五泉山的建筑,始建于元代。山上原有的十多处古建筑群,因为建成年代不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因此显得杂乱无章。
100年前的1919年,眼看着这座山水园林,因为年久失修和战乱践踏,已经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了,刘尔炘深感痛惜,他决心重修五泉、再造名山。
刘尔炘以个人名义发起募捐,得到广泛响应,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很快就募集到白银四万八千两。
1919年夏,刘尔炘亲自主持五泉山工程开工。他为自己取了“五泉山人”的名号,吃住在工地,亲自擘划、亲手绘图、亲身督导,广泛听取能工巧匠们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开始了5年多的紧张施工。
重修后的五泉山,“补其旧毁,增其本无”,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殿宇楼阁布局谨严,错落有致;廊坊桥榭相互贯连、曲径通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园林景观,面貌焕然改观。
以山地为骨骼,以五眼清泉的水系为脉络,形成了完美的整体布局。在刘尔炘的通盘规划下,新建了五泉山山门,不仅一下子提起了全山的气势,而且拉开了园林区的空间。以山门为起点,以山门至文昌宫为主轴,一路南上,“乐到名山”门、蝴蝶亭、浚源寺、万源阁、青云梯、文昌宫等依山就势,依次相连。中轴的东西两侧,“皆就山坡,傅以长廊”,形成左右合抱之势,使各组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轴托两翼”的中国古典园林格局,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之美。五泉山的建筑,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等各种大屋顶悉数展现,楼阁殿宇气势恢宏,造型结构既遵从工部《营造法式》,又体现西北特色,挑檐深,起翘高,敦厚而不呆板,秀丽而不轻浮。楼阁、殿堂、牌坊、亭榭、戏台、游廊、院落一应俱全。各处建筑依山就势、妙用泉潭,或藏或露、或大或小,或流水淙淙,或花木映掩,巧借自然地形地貌,展现出高超的造景艺术。
单就作为风景名胜的五泉山,已经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叹为奇观了。然而,刘尔炘还有着更为重要的考量。
二
刘尔炘对五泉山的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以儒为宗、三教共存、多元融汇”的学术理念。
全山枢纽之处,有一座三层阁楼——万源阁。这是整体搬迁过来的原甘肃举院的明远楼。这里是弘扬儒家思想,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地方。万源阁的三楼,有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四位圣人的塑像,他们是“我中华之学术导源也”。二楼“思源楼”是周敦颐、程颐、邵雍和朱熹等理学四贤的塑像;一楼“望来堂”,是学界同侪商量学术之地。
全山最高处的“三教洞”,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理念的象征。
纵观全山,民俗文化的各种符号荟萃,不仅有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有民族英雄,有民间崇拜的神祇,甚至优伶艺人的祖师爷都有一席之地,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刘尔炘在万源阁的西侧,分三个台阶新建了太昊宫建筑群。最上方的大殿里,是诞生在陇原的大地上的上古三圣——伏羲、女娲和黄帝。华夏人文初祖、人文始祖和创造人类、炼石补天的伟大母亲端坐于此,让光照千古的甘肃文明有了一个至高的起点。以下两层则是当年由圣人孔子亲自教诲、号称“孔门三子”的甘肃弟子秦祖、壤驷赤、石作蜀的塑像。由于他们三位的传播,陇原文化演进始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正脉。
“三子祠”配祀西汉营平候赵充国等35位甘肃籍历史名人。文昌宫东南“皋兰乡贤祠”中,以明代段坚为尊,供奉着彭泽、邹应龙等41位兰州籍杰出人物。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把甘肃省、兰州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些先贤,是刘尔炘委托李晋臣、王兰亭、王烜、李蔚起、张维等人,耗时5年多,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选出432位甘肃籍历史名人,编纂成《甘肃人物志》一书,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才精挑细选出来的。刘尔炘当时用心之周密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三
刘尔炘的目光所及,远远超出这一座山林的范围。他更大的心愿,是“为千秋绵绝学,留一线是微阳”。他要借这一处秀山明水,把中华国学的精髓要旨保存下来。
鸦片战争后,传承两千多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国学日趋式微,儒家文化成了被遗弃和批判的对象。作为儒家文化的坚定守望者,最让刘尔炘忧心的,是中华国学的文脉接近中断了。刘尔炘认为,他不能对此无所作为。他要通过五泉山修建,来实现请圣贤入山林,“收而藏之,留为他日种子”。经过他的擘画点染,五泉山成为甘肃省、兰州市文化血脉的传承之地。这在100年前的社会氛围中,是何等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展现出他对中华文化精髓超凡的坚守。
五泉山上,还有刘尔炘留下的另外一个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他在五泉山上应景适情,为各处楼台亭阁撰写的130多副精彩的楹联。这些楹联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将山水、风物、人生智慧凝练其中,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成为五泉山的一道独特风景。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民间广为流传,还经常有人专程上山抄录这些楹联。如写于望来堂的:“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为青云梯题写的:“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写于摸子泉的:“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子拿去,说是儿孙。”等,皆为精品,不胜枚举,将五泉山装点成了一座“楹联主题公园”。
在五泉山重修100周年之际,纪念“五泉山人”刘尔炘,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教育是多方面的。今天游览五泉山,也不单是游山逛景,而是领略这里的文化内涵。正如刘尔炘在《五泉山太昊宫记》中写的那样,一定要细细“注其精神念虑,而不至入宝山空回也”!是的,我们要在秀美幽深的五泉山探宝、得宝,携宝而归,以谢先贤为此付出的心血。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