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涂料壁纸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巷日月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小巷日月

  史祯

  第一次走进陇西古城是1956年秋。大众戏园每周末放电影,改善古城枯燥单调的文化生活。开学不久的一天,学校组织新生去看电影。从破破烂烂的东安大街走过,坑坑洼洼的街道连缀着两边参差错落的平房,褐墙灰瓦,黑漆门窗,门前堆着柴垛、砖瓦和粪土,屋檐下渠水里覆盖着一层冒气泡的漂浮物缓缓流淌,屋顶炊烟袅袅,深巷鸡犬之声相闻。那城池垛口、射眼、墩台、隘口,无一不是实战的屏障,任凭金戈铁马也难越雷池,分明是冷兵器时代的军工杰作,传递着先人们的思想和智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发。走到大街尽头向左拐50米,便是抗战时期由民众出资修建的大众戏园,坐东向西,和建于宋代年间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沧桑而凝重。戏园周边的居民院落,被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巷连接成一个整体,很自然地构成了古城的原始版图。

  1978年底,我第二次走进古城,走进与东安大街相连接的一条小巷——永宁巷,住在一家大宅院。院里院外,住着十多户人家,都是老住户。我结识的第一个老住户人称大牛,他对古城历史很感兴趣,在他的引领下,我进入历史的深巷,一路走来,顺着时间的刻度,在那些古城墙、古建筑之间俯视和仰望,而那残存着时代印痕的秦砖汉瓦以及地上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虽然都是一副静默的姿态,但在我看来,在古旧的文脉和故实里,它们所呈现出的,是旧时光中的那种自适其然的翔实,是光影与别具古韵的古宅交融的温馨,更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缄默不语,固守着一种冷静与安详的尊严。古城这些古建筑,始建于宋、元,明、清又增修扩建,遂成规模,建筑布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吸纳着日月交替的影子。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其实这座城市,在它没有建成以前,小巷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

  大牛的家在永宁巷十字路口,临街开了个小卖部。

  大牛是一家县办工厂的电焊工。因为有电气焊技术,便在门前空地上,用砖头和黄土泥垒砌了一个平台,用牛毛毡搭建了个遮阳雨棚,摆放着台钳、电气焊、砂轮之类的工具,下班后干一些铁艺活儿,卖钱补贴家用。大牛对干铁艺活特别卖力气,或蹲或站,不是敲打铁皮,做个水桶、簸箕,就是用钢板焊接个烤箱、土暖气炉。有时忙起来,连饭也顾不上吃。大牛还经常帮助左邻右舍修理自行车、三轮车,砌火炕,泥火炉。大牛此举无疑引发社会效应,一时间有不少国营企业工人、郊区农民、小巷居民,做起了小生意,有的甚至背着药材,南下广州、深圳,回来时背着大包小包日用品沿街叫卖。

  1990年,大牛买断工龄,领了一万元与企业挥手告别。一次,他对我说,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办不成的事。打破铁饭碗是迟早的事。打破了就自己干!凭咱两只手,不愁没饭吃。

  牛犇杂货铺对面是一家国营农具店,还有一家新开张的铁匠铺。铁匠铺和它的年轻经理(古城有名的铁匠陈铁锤后代、农机具改良能人陈小锤)一样,充满着火焰燃烧的激情,生产着传统的刀、铲、锄、斧等农具。陈小锤1966年高中毕业后,子承父业,在广阔天地抡起了铁锤,他的淬火技艺高超,远近闻名。陈小锤后来承包了农具店,他是企业改制率先搞承包经营的带头人,自行设计制造山地步犁、播种机、收割机、锄草机等农机具。周边的农民背着农特产品到古城贸易,卖的钱又用来买新式农机具和生活用品。铁匠铺门庭若市,农具店生意火爆。1990年,陈小锤光荣地参加了全省第一届科学大会,并获得“科技能人”称号。

  永宁巷两侧的店铺一间紧挨一间,食品店、服装店、糖果店、茶室、餐馆、理发店、药房等店铺,生意更是水涨船高,临近中午,街道上商贩吆喝此起彼伏,餐馆和店铺人声鼎沸,达到了高潮。

  登上永宁巷南端的城墙,举目四望,思绪万千……古城如同世纪老人,透着昔日的辉煌,领略今日的繁华。小巷老了,但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貌,憨厚朴实中透着自然与安详。小巷人从容淡定,依然透着青春朝气的光亮。小巷的日月,继续演绎着小巷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两位百岁老人,坐在巷口小石凳上聊天。他们是古城名副其实的土著,我相信他们的皮肤,连同他们的呼吸也会带有时代的气息。只听一个说“日子不能细算呀”!另一个笑着说“好日子可要记着啦”!我想,他们此刻正悉数着过去的和剩下的日子。曾经的沧海桑田,留在他们心里的,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也许他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日子,在自己生命历程中都是重要的。然而,唯有如今这舒心的日子,犹如大红灯笼那般红火与圆满。

  小巷未老,你信不?我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