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化”成共识 钢铁等行业首当其冲
一时间,关于过剩产能的讨论热议颇多,而这并非始于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的一席话。得益于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我国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地发展,但是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一系列“后遗症”也浮出水面。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去产能化”已然成为各方的共识,而其中涉及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无疑更处于当下的“风口浪尖”。
今年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会议指出: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6月27日~29日在上海举行的2013年陆家嘴论坛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指出,按照中央“四个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推动调整过剩产能。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内蒙古考察时也强调,“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强化增量管理,严禁核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要调整优化存量,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的要求。”
钢铁行业:库存持续走高
据招商证券6月28日研报,目前行业产量再次回升,尤其是重点钢企粗钢日产量创历史次高水平。根据中钢协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6月中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16.43万吨,环比6月上旬215.63万吨微降0.37%。但同期重点钢企粗钢日产量环比上涨至历史次高水平,本旬重点钢企粗钢日产量为174.55万吨,环比6月上旬的173.18万吨增长了0.79%。不过,其销售数据却依然疲软:本旬82家重点钢铁企业钢材日均销量133.53万吨,较5月中旬的133.11万吨微幅增长了0.31%。库存方面,本旬82家重点钢铁企业钢材旬末库存1355万吨,环比6月上旬1285万吨大幅上升了5.47%70.31万吨.
对于上述数据,招商证券的结论是,行业进入销售淡季,但钢厂似乎并未打算就需求面的增长停滞而做出反应,钢产量一直居高不下,未见有丝毫减产迹象。钢价的短期反弹,或因前期钢价跌幅过大所致,缺乏短期基本面支持;另考虑到库存、产量“双高”,后市钢价仍面临较大压力,未来难改弱势调整的格局。中金公司行业分析师则称,继2004年铁本事件后,除曹妃甸的千万吨项目外,国家基本没有新批钢铁项目。此番国家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组合拳包括:严控新能,加强环保监管,促进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等。正所谓“政策已出鞘,效果待验证”。
水泥行业:产能富余超30%
水泥这个行业,近年来似乎总被打上了“过剩”的标签。其第一次产能过剩发生在1994年,中国水泥协会雷前治称其为“非常积极”的一次过剩:“那次是立窑过剩,立窑是落后产能,借助那次过剩,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很快取代了立窑,行业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化危为机、转型升级。”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2004年。当时主要爆发在长三角地区。后依靠大企业兼并重组,部分落后产能被关停,产业集中度得以提高,加之山东、福建等地还在高速发展,产能过剩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而目前的情况,也许更为严峻。据人民网称,首先是区域性的全面过剩,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面临产能过剩。其次,“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现也已出现过剩,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实际产能已达30亿吨,产能富余程度超30%,而据资深行业人士表示,从欧美经验来看,水泥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尚属合理,低于80%就不正常了。与此同时,未来市场的消化能力却不宜乐观,毕竟我国达18吨/人累计水泥消费量,已经接近20吨/人的拐点。
所幸的是,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已经开始自发地限产保价。据中国水泥协会雷前治公开表示,2010年长三角为了减排而拉闸限电,当地水泥厂被迫减产,没想到产量一下降,反使利润率有了保障,企业效益反而提高了。在这之后,市场一旦不好,一些大型企业就会主动限产保价,以避免恶性价格战蔓延而导致“一损俱损”的尴尬局面。
除了企业的自发行动,国家行业政策方面,今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892号文,对产能过剩行业再出重拳。华北证券分析师表示,从几年前的38号文开始,国家就一直关注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治理,但是由于涉及到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等相关问题,不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控制过剩产能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次892号文的颁发,落实情况尚有待观察。不过应该来说,此举进一步彰显了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