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需要产业置换
中国钢铁产能过快膨胀,是一个困扰钢材市场的重要问题。如何加以解决?有关部门应当转换思路,化堵为疏,实施“给出路”政策,进行产能置换,以此将部分钢铁产能转变为环保产能,将部分钢铁企业转化为环保产品企业,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削长补短,获得合理调整。
一、行政手段难以遏制中国钢铁产能过快膨胀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能急剧膨胀,从1亿多吨一直扩大到2012年末的10亿吨。直到今天,即使经历了钢材价格大幅跌落,钢铁行业利润水平快速下降,一些企业出现亏损,但中国钢铁领域投资还在继续,钢铁产能扩张步伐依然没有停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累计,全国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多达1679亿元,比去年同期有增无减。有人预计今后中国粗钢产能会达到12亿吨。
10至12亿吨的钢铁产能,是否为中国所需要?是否为严重过剩?目前见仁见智,暂且不去争论,但如此之多的钢铁数量,确实不应都在中国境内生产。因此,遏制中国境内钢铁产能膨胀,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为了遏制中国钢铁产能过快膨胀,主管部门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祭出众多行政审批手段,一套又一套的“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但却收效甚微,甚至完全没有效果,中国钢铁产能、尤其是落后产能越控越多。
庞大产能的存在,以及钢铁企业间激烈竞争,致使钢铁产量不断释放。今年前5个月累计,全国粗钢统计产量为32525万吨,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预计全年统计产量将达到或超过7.5亿吨,据此推算,全年实际粗钢产量不会低于8亿吨。假设行业协会目前粗钢过剩率3成以上判断准确,那么据此测算,2013年末中国粗钢产能已经超过11亿吨。
二、缺乏疏导是钢铁产能遏制失效的症结所在
分析过去调控钢铁产能所以失效,或者是成效不大,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以往调控手段注重围堵,譬如行政审批,限令淘汰等,而忽略了对于过剩产能的疏导,为其寻求其它产业出路。
必须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支持兴办钢铁企业,除了需求旺盛以外,还在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税收,实现更多就业,其实这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在一些地区,比如河北省,比如唐山市,钢铁工业确实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成为主要税收来源,成为主要就业渠道。如果我们对于过剩钢铁产能一味围剿,强调关停,而缺乏替代方案,势必导致地方经济支柱崩溃,由此引发大量财政与社会问题,这是地方政府难以承受的,当然要遭遇其极力反对,阳奉阴违,换了谁做地方领导都将如此。
为此,必须在宏观调控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维护全局利益的同时,关注与促进地方利益发展。这就需要对于过剩钢铁产能进行产业置换。所谓产业置换,即是将一个地区的部分钢铁产能转换成其它产能,将一个地区的部分钢铁企业转换成其它产品企业,而不是简单关停了之。通过产业置换,可以在削减过剩钢铁产能同时,又不会发生大量企业倒闭、大量职工下岗、财政税收大量减少情况,并能保障以往贷款顺利偿还。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地方政府与钢铁企业的关停阻力才能大部化解,这应当是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关键所在。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