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水泥管材

靠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光伏产业僵局

“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是自救的根本途径之一。”有关专家认为,面临迷雾重重的前景,我国光伏企业只有深刻反思近年来在产业快速发展中许多核心技术、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不利局面,并依托自主创新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才会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实力,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

产业困境由来已久

从2008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的产量连续5年为世界第一,产品占据欧洲市场的一半以上。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对欧洲出口额为111.9亿美元,虽然占我国光伏产品对外总出口额233亿美元的近一半,但同比却下降了45%。“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不牢,盲目上马,结果是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不堪一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一位专家在分析出口下降以及前不久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公司)破产重整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尚德公司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但是其近八成的专利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且大多为外围专利,缺乏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由此导致其专利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最终其效益下滑、破产重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光伏产业专利态势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欧洲来华的专利申请大多集中于产业上游及中游的材料制造和电池芯片领域,而且大多为发明专利申请,技术实力较强,在光伏产业链的中上游已占据先发优势。与之相比,中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主要涉及产业链下游技术,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发明专利少,但在发电系统及其应用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现实也印证了上述报告。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居世界前列,是当之无愧的“光伏大国”,但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大多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如尚德公司自2001年成立之初,依托的核心技术几乎均来自于国外专利许可,且一直未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有重大突破。业界专家分析认为,在光伏产业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还是降低生产成本,从光伏产业链结构、市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到生产成本等各个环节,对知识产权都有很强的依赖,没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就意味着先天不足,举步维艰。

知识产权打破僵局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国光伏企业都应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自主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海南英利)负责人的话,代表了许多国内光伏企业的心声。他们认为,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光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是一条自救之路。

近年来,一向注重实施专利战略的海南英利,从建厂至今不到4年的时间里,已经拥有专利68件,其中25%为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几乎都已经运用到企业的产品中。与同行的产品相比,在能源转换效率、产品品种、特种产品方面均胜出一筹。同时,海南英利以专利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还填补了国家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近两年来,在全球光伏行业剧烈动荡,欧债危机加剧和美国“双反”调查等不利形势下,海南英利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技术及完整产业链等优势积极应对,企业的光伏组件销售量一直保持领先。

“无论是外销还是内销,重视知识产权无疑是企业生存之道。”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表示,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快速驶向产业链的高端,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需要高水平、低成本的产品。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出台的光伏产业政策,均指向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12年9月,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要求地方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当年10月底,国家电网正式发布《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当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所有政策无不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产业作为重心。

按照我国能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吉瓦,而目前这一数字还不到一半。“不管是出于应对外来阻力的考虑,还是适应国内发展的形势,都迫切需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力度,使我国实现由‘光伏大国’向‘光伏强国’的转变,才是前途光明的选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