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一调就变,未必是好事
楼市调控,最重要的就是摸清中国楼市的基础数据,包括中国住房的总量、住房结构、房价、收入情况等等,否则无法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潜在风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德炳
俗话说“平静的水面最可怕”。尽管不像以往那样呈现出成交高峰时的热闹喧嚣,但目前有些安静的中国楼市仍然值得警惕。在结构性的住房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以限为主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购买动力依然存在,并逐渐积蓄能量。
好的政策譬如好的裁缝,只有先量体才能后裁衣,目前当务之急是逐步摸清楼市真实的基本面,并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疏堵结合,才能避免盲目调控,渐渐化解中国房产经济的顽疾。
楼市多指标迅速变脸
3月调控新政一出,4月全国楼市应声变脸。与今年2、3月份房地产中介公司员工忙忙碌碌的签单相比,今年4月和5月初大多中介店面都门可罗雀。
整体看,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其4月份监测的43个城市中,超过八成城市住宅成交量环比下降,降幅最大的是丹东,达到65.5%;其次是北京,环比下降56.6%。另外,广州环比下跌50%,上海环比下降36%。
成交下降的另一面是库存上升。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重点监测城市库存去化明显低于3月,除少数城市库存量减少外,其余城市库存均增加。
由于变化相对滞后,房价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上涨转为下跌,但房价上涨的速度也应声下降。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对100个城市新建住宅的调查,今年4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098元/平方米,环比3月上涨1.00%,但涨幅比上月缩小0.06个百分点。其中76个城市环比上涨,24个城市环比下跌;与3月相比,4月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增加了8个。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表示,自新政出台以来第二个月,城市住宅的交易量、存量、价格等几个主要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这表明“国五条”确实起到了抑制楼市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严跃进进一步指出,3月份出台的“国五条”以及各地出台的调控细则,一方面增大了交易成本,进一步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市场预期。新政实施的效力显现、需求提前得到透支,形成4月以来成交疲软的态势。新政效力的继续释放,以及各地差异化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将促成未来数月成交量继续有所调整。
强压下的反弹风险
从各地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来看,目前的市场变化透露出明显强行抑制市场的痕迹。
5月1日,深圳开始实施商品房预售价格备案办法,这是对此前深圳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办法规定,房企在商品房预售过程中,价格调整幅度超出最近一次备案价格一定幅度时,应备案变更。同时,广州、北京也在执行房价指导措施,一线城市对房价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加剧。
而在土地市场,由于地方政府推地的动力和信心不足,最近上市的优质土地数量大为减少。据了解,一些地方在今年一季度大量推出土地,不乏优质地块,甚至一天成交的土地超过10宗,但进入4、5月份,土地市场则是异常冷清。
这些措施反映到楼市上,也给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开盘数量锐减,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信息显示,4月北京拿得预售许可证的项目只有13个,处于历史低谷。另一方面,面对地方政府的种种调控措施,开发商变换着手法来应对。北京万科长阳半岛销售员介绍,本来万科房山项目计划以2万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上市,但由于限价等因素,开发商将房价降低,但是增加了2000元/平方米的装修款,以此实现平衡。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