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砖行业2014发展四大动向
今年4月1日起,《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是国家首次针对建陶行业制定准入标准,从产能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划定行业门槛。准入标准是国家对建陶行业设立的指向标,预示着行业由开放型转向准入型,产业由粗放式转向集约式,迎来由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陶瓷砖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均为中、小型企业,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的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显示,放射性、重金属等限量检出的安全指标时有超量,吸水率、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等关键性能指标不达标问题突出,行业产品质量亟待整体提升。
设立行业指向标
即将实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首先对产能扩张释放出严控信号。根据行业建设布局规定,东南沿海地区控制产能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严禁在非工业规划建设区和城市建成区等区域内新建和扩建项目;已运营的项目,未达准入标准的,应在2016年年底前整改达到;整改仍未达到的,应依法迁出或关停。
上述标准对直接影响品牌声誉的产品质量下了“死命令”:严禁生产、使用有毒有害色釉料和原料,杜绝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超标;严禁生产排污管内面没有施釉的卫生洁具产品;严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
国家建筑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石陶室主任贾培元认为,目前陶瓷砖行业产品质量及用户市场参差不齐。近年来,企业生产环节的抽查合格率较高,如2013年国内地区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但建陶产品一到销售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原因在于产销环节存在一定脱节,产品主体厂家和零配件供应商的质量协调性问题有待解决。
广东省陶瓷协会会长陈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准入标准是国家对建陶行业设立的指向标,预示着行业由开放型转向准入型,产业由粗放式转向集约式。企业只有切实理解国家产业政策精神,转变生产方式,才能在发展中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高速发展存质量隐忧
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我国建筑陶瓷产量就位居世界第一。2000年至2005年,我国陶瓷砖产量平均年增长量保持在11%以上。以2008年为例,我国陶瓷砖产量达到57亿立方米,约占世界产量的60%,特别是辽宁、江西、湖北、陕西、湖南、山西等新兴陶瓷砖产区产量增长都超过了50%。
从数据看,陶瓷砖行业保持高速发展,但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及质量水平仍够不上高端。
目前,我国陶瓷砖生产企业有2000余家,其中大型企业30余家,约占2%;中型企业200余家,约占10%;小型企业1700余家,约占88%。主要集中在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和四川夹江等地区。
除小企业遍布外,行业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广东佛山、江浙部分地区的陶瓷砖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产品质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然而,福建、山东、四川等主产区以及江西、河南、河北等新兴产区的小型企业众多,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质量差异较大。
“国内还是比较缺乏品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建筑卫生陶瓷分会秘书长黄心红表示,目前不少国内出口陶瓷砖都不打自己的品牌,企业品牌培育及建设意识亟待加强。
安全指标关乎健康
纵览近6年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有一个不合格项目出现问题的次数极少,但一旦抽检不合格,就会极大刺激消费者神经。这就是关乎公众人身健康的产品安全指标,包括放射性、可溶性铅和镉含量。
2008年至2013年陶瓷砖国家监督抽查显示,共有6批次产品放射性指标不合格,近两年各有1批次。
国家建筑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胡礼乐撰文指出,陶瓷砖的主要生产原料包括天然矿物原料(如黏土、长石等)、化工原料(如氧化物、金属盐)、工业废渣原料(如煤矸石、粉煤灰等),其中部分原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放射出的α、β、γ等多种射线,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对此,国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于2002年1月在全国强制实施,从2002年7月起,市场上停止销售不符合该国家标准的产品。上述标准于2010年加以修订,对建筑材料中放射性限量作了明确规定。另外,国家对瓷质砖的放射性实行强制认证制度(ccc),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销售,加强了对放射性危害的控制。
据专家介绍,陶瓷砖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使用含铅釉料和含镉色料,砖中的铅和镉会对人体、环境造成危害。更可怕的是,镉在人体内有蓄积作用,潜伏期可长达30年。《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陶瓷砖》和《陶瓷砖》,都对产品中的铅和镉含量作了规定。
崭新的瓷砖,买回来后却碎了多块。不少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为此类事情窝心,而此种投诉纠纷也屡见不鲜。分析原因,除与过程运输有关外,产品质量本身的性能不达标是关键所在。
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是体现陶瓷砖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装饰效果。近6年抽查的产品中,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不合格的各有78项次和44项次,综合来看,占不合格项目的比例超45%,导致陶瓷砖在使用中易造成断裂、破碎或缺楞少角等表面缺陷。胡礼乐认为,严格控制坯料成分、颗粒配比、成型水分,严格保证成型压力和烧成温度,是提高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性能的有效措施。
轻薄化将成趋势
谈及陶瓷砖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协会及企业人士均不约而同地认为,产品轻薄化必将成为行业发展一大趋势。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下,建筑陶瓷行业发展必须转型,从高耗能行业转向低能耗行业,方向是实现陶瓷砖产品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产品的减量化,目前率先启动工作的便是陶瓷砖的薄型化。
2013年3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在2013年陶瓷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围绕节能减排这一行业发展核心,将通过标准修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薄砖,预计将于2015年在全行业内实现瓷砖减薄。
2013年9月1日,《薄型陶瓷砖》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对行业和企业来说释放了一个信号,将改变目前瓷砖减薄在行业“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建陶行业资深专家尹虹博士表示,薄板、薄砖产品仍处在开始阶段,很多企业将其定位为奢侈品,而非大众产品,尤其是以600毫米×900毫米和600毫米×1200毫米的薄板为代表,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从未低于100元/块。但是,在整个行业内推广薄板和薄砖将成为发展趋势。同时,尽管薄板在国内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国内只有不到20家公司在生产这种产品,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佛山。所以,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价格降下来,让其成为大众化产品,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陶瓷砖产品调整来讲,2014年将是个关键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3至5年内,行业将完成转型,薄型砖将大行其道。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