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促进经济环境和谐发展
近几年空气质量恶化、雾霾加重的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治理大气污染要把能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作为重点,重视协同效应。电力发展的方向要能应对多重挑战:一是保障公众健康,二是保护环境,三是节约资源,四是应对气候变化。
治理大气污染应按照“联防联控”的思路,建立统一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和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笔者建议按照空气质量标准,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即严重未达标区(重点控制区)、未达标区和达标区,并具体设定能源供应和能源利用的准则。在所有三类区域,矿石能源供应和利用都要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做好能源的清洁利用,逐步地对煤电厂采取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在能源供应环节上,三类区域都要大力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严重不达标区”,要加大经济激励力度,更多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转变能源结构是国际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转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既有环境问题和公众健康的要求和限制,也有市场驱动的因素。
中国出台治理大气污染的应对计划,提出对煤炭消费总量实行控制。作为最大的煤炭消耗业,电力结构亟须改变。可再生能源应该高比例地较快地发展。按照多项课题研究愿景,2020年可再生能源应占总能耗的15%,占总装机容量的45%,占总发电量的20%;2030年分别占到27%、65%和30%;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耗的55%以上,占发电量的65%以上。
在电力工业中,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减排几千万吨二氧化碳。因此智能电网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平衡协调供应端和需求端,大幅度地提高能源效率。需求侧管理和终端能效提升依然是电力企业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同时应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微网技术。
在此过程中,电能替代将有力促进大气环境改善。中国在电能的替代利用方面仍然有很大潜力,比如说电能可以代替采暖、炊事用煤和交通燃料等。在交通领域,应整合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如汽车制造和零件供应商、电力公司、销售商和消费者,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使多方共享其利,而关键的一点是政府在初期阶段的政策激励和资金启动,使其最后完全商业化。举例来说,北京的交通污染占当地大气污染贡献的22%以上,近500万辆私人汽车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而英国伦敦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笔者建议恢复和发展电动公交车,此外可用电力制氢,使氢能代替交通能源燃料。
从行业来看,建筑部门能耗增长很快,但节能潜力巨大,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被动式采暖可以节约大量电力。而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等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排放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为了化解过剩产能并防治雾霾,这些产业可以用单位能耗、单位电耗或单位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作为淘汰依据。
现在,城镇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积极应对和消除其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建设低碳生态的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包括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结构的20%,绿色建筑占总体建筑面积的80%,公交步行占到交通出行方式的65%,绿地面积能达到35%和产业能耗下降50%等。要达到这些标准,应更好地用电能替代煤炭和燃油。
十年内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大气质量恶化的趋势,在未来形成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局面。我们应该看到,欧美对空气质量的标准已经开始从PM2.5向PM1.0,甚至PM0.5转移。到2050年,中国能不能赶上世界对健康的要求,现在还是个未知数,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而电能是应对这种挑战,促进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最有力的能源形式。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