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凭问责遏制泡沫更难 根源在政府垄断土地
北上广深房价同比涨幅高达20%,26个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10%,69个城市房价上涨……2013年全国房价涨声一片,与年初各地制定的房价控制目标相差甚远。一时之间,去年年初“国五条”发布时提出的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能否真正兑现,成为舆论焦点。
无论是从政府承诺或是公信力维护的角度出发,问责都是理所当然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最可能的结果却是问责的不了了之。在“国五条”发布时,对考核问责制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涨幅达到什么程度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并无规定,如此一来,严肃检讨也可以成为问责的唯一形式。况且,要在纸面数据上达到统计局的标准亦并非难事,很可能这些被推测无法完成调控目标的城市最后都顺利完成了。例如,去年广州发布的房价数据和统计局数据一直在打架,最夸张的是去年11月份的数据,广州的数据是同比跌5.5%,环比跌8.1%,国家统计局监测到的却是同比涨20.9%,环比涨0.8%。原因在于广州统计签约价格而国家统计局采取抽样调查方式,这显然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广州国土局却大方表示“两者都可信”,侧面证实了数据操作是被默认的潜规则。
在没有明确问责标准和数据操作被默许的前提下,问责很可能沦为空谈,但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显然是有责任的。与去年普涨的房价相应的是地王频现的土地市场,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据推算,2013年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本级)的比例将在50%左右,并有可能刷新历史纪录。出于对钱袋子的保护,高呼调控的同时以软执行暗助房价上涨,是地方政府常用的伎俩。
当然,问责与否是一回事,但问责能否奏效遏制住房地产泡沫却是另一回事。分税制之下,地方政府财权小事权大,地方债滚滚而来,同时地方政府又有着勾地的权力,将土地变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并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是这一体系下必然的死循环。只要分税制、土地供应垄断的体系不变,即使让调控任务未达标的在任官员全部引咎辞职,换一批人也将进入同样的死循环,结果不会有明显改变。
土地垄断供应导致了土地财政的产生,并决定了地方政府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但他们却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推手,更不能忽略的是宏观政策的影响。在财政政策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回报率低的基建大规模投资导致严重产能过剩,追求高回报的资本逐渐逃离实体经济流向房地产业与金融业,“脱实就虚”的情况至今仍在继续;而近年来的货币超发也很难撇清与高房价的关系,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地产指数与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相关性高达78%,相关的研究很多,有结果指出正向的货币政策刺激导致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上升到新的高度。
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是政府对民众的承诺,而地方政府也确实是房价上涨的暗中推手之一,问责是应该的。但是,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土地垄断供应、分税制和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地方政府只是其中的一环,不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改革,不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思路,仅凭对地方政府的问责很难有效遏制泡沫扩大,最大的效果在于安抚民心。当然,安抚民心这一结果实现的几率也很小,因为在缺乏明确问责标准和数据操作潜规则被默认并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最大的可能是不了了之。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