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卫企业“走出去”了还要再加把劲儿
国内建陶市场受大环境影响,市场陷入低迷,佛山建筑卫生陶瓷出口13年连续增长记录在今年终止,上半年产品出口出现首次负增长。近日,俄罗斯保障房建设及相关配套采购洽谈会在佛山举行,近200家佛山相关企业达成10亿元合作意向,给佛山建材行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佛山创造、佛山制造的产品比较优势明显,抱团出海很有希望大规模进入俄罗斯,取代他国产品。”(《创新陶业》2013年11月21日)
据悉,俄罗斯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自2013年起,未来十五年每年建设90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去年俄政府采购订单金额就达1300亿美元,商品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等方面。面对每年2500亿美元的诱人市场,自然引得众家陶卫企业关注。
近年来,一方面是面对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加之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影响,国内陶卫业出口国际市场的难度加大,数量有所减弱。另一方面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原来的中低档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已明显减弱,国内市场受阻及生产企业成本加大,迫使陶卫企业不得不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努力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扩大需求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上述问题,一些陶卫企业在借鉴其他行业“走出去”经验基础上,也萌生了加速“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想法和行动,使得国产陶卫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出去”的质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比如,从最初的贴牌加工,让国内陶卫企业生产的产品贴上国外品牌的商标“走出去”,到国际市场,这种最初级的“走出去”模式,让一些国内陶卫企业掘到了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桶金。
被调侃为卫浴行业七大隐形“土豪”之一的某卫浴品牌,有人戏称,美国每卖掉十只坐便器就有一只是该品牌生产,澳大利亚每卖掉十只坐便器就有四只为该品牌生产。由此可见,贴牌“走出去”模式的影响之深,现在还在延续。
后来,面对甘为他人作嫁的无奈和尴尬,一些做大的陶卫品牌开始让自主品牌“走出去”,无奈这条路遍布艰辛。在国际知名大品牌的阴影之下,来自国内的新生民族品牌显得十分弱小,但这并不影响陶卫企业自主品牌“走出去”的信心和行动,在国外开设自主品牌专卖店。虽然道路漫长艰难,但这毕竟是令陶卫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做强、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必经路。
再后来,采取借力策略,曲径通幽,通过与国外品牌合作,借力国外品牌或是渠道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现如今,面对国内市场成本上涨、节能减排重压、产能过剩呈现、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和潜在挑战,一些陶卫企业已不满足于产品“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开始寻思着到国外投资办厂,实现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同时规避国际贸易壁垒。
据业内媒体报道,目前,东鹏、欧神诺等大型陶企在国外设立了营销中心,尚无陶瓷企业在国外设生产基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目前正在进行塞尔维亚中国陶瓷工业区的布局工作,该国生产成本和中国相近,且与欧盟地区是零关税。此前还有关于组织去泰国建设佛山陶瓷园区的报道。
最近发生的日本骊住集团先后巨资收购美国美标、德国高仪的并购事件,或许也在警示国内陶企,通过并购也不失为“走出去”的一条捷径。近来,国内陶瓷卫浴品牌亚洲陶瓷在英国、恒达在美国、中宇在德国、航标在香港上市,以及近几日的热点之一东鹏拟登陆香港股市,都是“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对于“走出去”,一直是国内陶卫企业的梦想之一,成就强国也好,打造国际化品牌也罢,仅在国内市场,犹如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大,压力也大。而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陶卫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要让“走出去”升级,不仅是产品、品牌,更有企业和文化。
其实,我国一直在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并不断出台和改进相关政策。2012年6月,13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8条系列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此举意味着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战略。此后又出台了《“十二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指出国内企业应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大力实施境外市场开拓战略。
在今年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关领导表示,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中国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走出去”,这对自身、对世界、对大家都有利,要进一步放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限制。
因此,对于国内陶卫企业来说,“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需求和召唤。不管是面对当前的困境,还是运筹未来的发展,陶卫企业都需要再加一把劲儿,不仅是坚定不移地“走出去”,更是让“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健、质量更好、效益更高、收获更丰硕。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