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房地产信托龙头地位被取代叫好
新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结果显示,在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投资领域,2013年10月房地产信托退居次席。这的确是一件应该为之叫好的事情。
该工作室的统计数据表明,从投资领域看,今年10月金融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异军突起,10月金融类产品共成立了139款,募集资金132.16亿元,规模占比为30.91%。房地产领域共成立47款产品,募集资金123.65亿元,占总成立规模的28.92%,比上个月下降5.86个百分点。无论是从产品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金融类产品都超过了房地产信托。专家对此的解释是,随着2012年信托公司证券账户的解禁,信托公司开始加大对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投入。一般来说,金融类产品投资方式多为证券投资,因此金融类产品成立规模占比也水涨船高。
从今年前10个月成立的集合产品投资领域分布看,房地产信托自5月强势回归登上成立规模榜首后,优势地位一直稳固。虽然10月金融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异军突起,但从前10个月看,房地产信托仍然占据首位。今年1至10月共成立770款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2215.03亿元,占总成立规模的33.41%,较去年全年21.83%的占比有较大提升。前10个月共成立629款基础产业产品,募集资金1338.50亿元,占比为20.19%,较去年全年近29%的占比有一定差距。金融类产品共成立1364款,融资1234.58亿元,占比达18.62%;工商企业领域共成立781款产品,募集资金1099.79亿元,占比16.59%。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银行收紧房地产按揭贷款的消息不断爆出,另有一份2012年信托兑付风险的名单显示,19个项目中多一半是房地产信托。
在各路金融机构大举进军、信托业务领域不断受到蚕食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信托公司增加房地产信托投资,可能有迷茫中的无奈。但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信托的投资期限一般都比较长,特别是房地产信托,投资期限很多都是一年半到两年。虽然目前对于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泡沫何时破灭等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从近期的一些现象看,房地产领域的确应该算是一个高危行业了。
且不说目前已经暴露出的信托风险大部分是房地产类的,单从趋势上看,首先,李嘉诚、潘石屹抛售内地商业地产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最近一篇《资产价格调整在即》的文章广为流传,许多人对文章中的观点表示赞同。对于这篇文章,有评论这样认为,尽管资产未来现金流不变的假设太过理想化,不过流动性紧张的根源除了4万亿元外,还有不适合当下形势的僵化的强制结汇制度,因此,去杠杆化及收缩流动性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未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商业地产。从这里或许能够找到李嘉诚、潘石屹抛售内地商业地产的一些原因。其次,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看,未来财政税收以及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久的将来,房地产税、房产信息联网等早已箭在弦上的政策一经推出,也会对房价产生影响。
最重要的是,对于信托,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尽管信托自己不承认,但外界仍不断有人称信托为“坏孩子”。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各自视角的不同。信托从自身视角看,认为信托为投资者带来了收益,为利率市场化作出了探索;但外界看到的是,信托并没有融入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流,一直游走在打政策擦边球的灰色地带,所以即使信托再怎么从定义、特征、数据等方面去论证和否定,但“影子银行”、“坏孩子”等帽子仍然难以摘掉,社会和高层对信托的认识难以改变。而游走在打政策擦边球灰色地带的信托业务中,房地产信托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无论从风险程度和行业形象上,尽快远离房地产信托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个月的数据或许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代表信托公司正在逐渐远离房地产行业。且从一般性规律上,信托往往与银行信贷有一个“跷跷板”效应:银行进信托退,银行退信托进。在银行正逐渐远离房地产信托的时候,或许一些信托公司仍然难以抵抗高收益的诱惑继续扑向房地产。从200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已经走过了十年,十年中房地产信托几乎可以说一直在火中取栗,这可能也会助长一些信托公司对房地产风险的漠视。但是必须想清楚的是,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形势与十年前的还一样吗?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