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的手起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至此,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路线已经逐步清晰。从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应该说,我国35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过程。如今,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一词之变,体现了这一改革思路的深化。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体系,但仍然伴随着政府干预市场行为和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土地、资源、能源、货币等要素的配置仍然受到行政因素的较大制约,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领域的法制建设仍然落后,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健全,部分资源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使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大打折扣。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说过:“必须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层内涵:
首先,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一方面,要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要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体系,形成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包括资源、能源、土地、货币的价格,以及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价格。通过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钢铁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能源、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的上涨,这对处于生产经营困境中的钢铁企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局面。但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竞争环境的逐渐改善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其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大放权力度,从制度上约束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要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以法律、制度、标准为手段的行业管理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强化立法、执法、检查力度,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大大拉动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引发了钢铁行业自身的大规模产能扩张。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矛盾已经非常严重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将在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下,走上“去产能化”的道路。
再其次,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载体,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内涵。一方面,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公平地配置资源、使用资源,共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改革,在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具体到钢铁行业,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在市场布局、品种结构、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分别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随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各类型企业之间因非市场因素而占据的优势将逐步缩减,企业竞争将更多地集中于市场份额、品种质量、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因素。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钢铁企业都要从深化自身改革入手,取长补短,加快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得未来发展的空间。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一场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无论难度多大、阻力多大,这项改革都必将深入推进下去。有关部门和企业必须尽快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真正让市场的手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激发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活力。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