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陶瓷企业面临转型困局
“中小陶企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头。”
这一观点虽然在业内被广为认可,但随着上半年各区域市场回暖,中小陶企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而其转型发展之路似乎更显迷离。
上半年,多个产区出现“小阳春”。在山东淄博,由于一季度企业业绩提升明显,有企业将部分税种上缴至2015年;中小陶企聚集的夹江、法库、高安等产区同样呈现一片红火之势。
不过,在如此好光景下,中小陶企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就现状来说,大多中小陶企产品结构都较为单一,产品在花色、规格、质量等方面,都与大型品牌有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大中城市都难以立足,只得以性价比的优势进军三四线市场。不过,相比而言,其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市场格局决定了企业利润格局。中小陶企徘徊在三四线城市,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利润空间。在此格局下,中小陶企如何突破大型陶企对于一二线市场的保护,如何调整低利润率的产品结构,如何探索进一步的发展,都是摆在中小陶企面前亟需攻坚的难题。
地区差异影响企业销售
从全国各大产区来看,全抛釉成为了上半年终端市场的明星产品。在淄博产区,出于对釉面砖市场的看好,今年年初淄博企业纷纷改造生产线,从抛光砖转向全抛釉和微晶石的生产。记者获悉,上半年淄博陶企利润状况普遍好于预期,其中生产全抛釉的企业销售额普遍提升30%左右。
淄博是北方重要的陶瓷产区,一直与北方新兴产区法库在产品结构上存在竞争。淄博陶企今年放弃生产低利润率的瓷片、抛光砖,转向较高利润率的全抛釉、微晶石,业绩均有所提升。但进入6月,伴随行业传统淡季的来临,市场“急转直下”,部分淄博企业再次感到库存压力。
淄博产区的产品结构调整反而让法库陶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使法库陶瓷进入到河北、山西等更广阔的市场。今年上半年,法库陶企销售额也普遍好于上年,业绩增幅在10%左右。以兴发陶瓷、五洲震耀陶瓷为代表的企业逐渐放弃一些瓷片和抛光砖的生产,转而生产仿古砖和微晶石,产品平均利润率提升了3%—4%。总结上半年法库陶瓷产业的发展,浩松陶瓷市场总监高东林认为是一个从“爆仓”到“空仓”的过程。
除了淄博与法库两大产区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以外,其他产区的发展情况也普遍好于去年,其中,尤以夹江产区表现得最为明显。
去年,夹江陶瓷产业发展持续低迷,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一半。不过,在进入2013年之后,夹江陶业迎来“小阳春”。记者从夹江县统计部门了解到,夹江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6.64%,建翔、宏发、华宸等陶企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订单时间一般提前至2个月。正是因为销售十分火爆,产品供不应求,不少陶企纷纷增加新线,产品主要以面向三四线市场为主。
不过入夏后,夹江陶瓷行业同样是滞销频现,部分企业也逐渐关停部分生产线,以减轻库存压力。据了解,夹江的产品品类目前主要以面向三四线城市的中低端外墙砖、西瓦、广场砖为主,全抛釉、微晶石产品比重很小。
不同于上述产区,尽管产品都是面向三四线城市,但是佛山地区中小陶企的境况却没有这么乐观。豪威陶瓷总经理郭学敏告诉记者,企业在粤西、粤北和广西等不发达地区的销售尚可,但比去年要差,总体上是“吃不饱,也饿不死”。郭学敏主要在广东省内县、镇级市场做抛光砖销售,一直以低价为武器的他在广东省内生意越来越难做,“总有价格更低的产品。”加上客户极不稳定,他坦言“竞争太激烈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佛山不少中小陶企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都止步不前,加上政府频出对于产业调整的政策,在各类改造成本、拆迁成本之下,企业生存显得愈发艰难。
多因素促上半年销售飘红
2012年是陶瓷企业极为艰难的一年。某瓷砖品牌从上海恒大店门前运出的瓷砖,从2011年每天发出7车,2012年上半年下滑至每天1—2车。产品销售不易使得众多经销商将2012年定义为去库存化的一年。谨慎的经销商在这一年里都不敢轻易进货,“去库存”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对于2013年上半年全国建材产品飘红的现象,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刚性需求一直被压抑,到了今年集中爆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材产品的销售;其次,为了缓解资金流压力,经销商延续了去年去库存的步伐,也助推了终端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可能是需求受到压抑后的“报复性反弹”。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