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绽放精彩
几碟小菜、一盏三炮台,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这是许多兰州人迎接清晨的标配。入乡随俗,在香气四溢的兰州牛肉面馆里,“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第二期访学班的15名阿拉伯语媒体记者开启了新的一天。“我愿意天天来这儿!”“非常符合我们的口味,在突尼斯一定会大受欢迎!”外国记者们边吃边赞叹。
“毛细”“韭叶”“荞麦棱”“大宽”,分秒之间,一个个面团在兰州牛肉面第四代传人马文斌的手中变成了粗细不同、形态各异的面条,引得现场掌声不断。几名外国记者上手体验了拉面手艺,连连称赞道:“拉面不仅是美食,也是艺术!”阿联酋迪拜媒体集团记者信德·阿勒萨利姆练习了“毛细”面,她说,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美食技艺得到了推广和传承,中国美食得以传遍世界,受到人们的喜爱。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创新。自古以来,中国就通过科技发明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长期保持世界文化中心地位,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毫无疑问,科技让文化插上翅膀,文化让科技更有人情味儿。在多地的参观中,阿拉伯语媒体记者不仅体会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更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魅力。
在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外媒记者争先恐后地体验“羊皮筏子渡黄河”,科技模拟的动感、音效、画面感等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成都规划馆利用高清曲面屏、VR体验等高科技方式展示成都的历史变迁,让外媒记者大开眼界;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原生态保护展示发掘现场、4D视听技术制造时空穿越、多技术手段呈现古蜀文化,阿拉伯语媒体记者在其中看到了文化合作的潜力。
突尼斯晨报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沃尔塔尼尼告诉记者,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用科技手段再现历史、传播文化,既高效便捷,也更加形象生动,对于年轻一代的传承尤为重要。埃及《消息报》外交事务部主任侯塞姆说,文物是一个国家的教科书,需要用心守护。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遗址和遗产,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值得埃及借鉴和学习,希望未来埃中可以就文物保护展开更多合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千百年来,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不断交融。真听、真看、真感受,阿拉伯语媒体记者在参观访问中捕捉了不少文化碰撞的美丽火花。
“音乐是最美的语言。幕布一开,我就料到这场演出会非常精彩。中国文化多姿多彩,中国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令人感动。”在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中场休息间,埃及《共和国报》副总编辑穆斯塔法·埃尔布洛克写下了这样的感受。70多种中国民乐轮番上阵,灯光、布景变幻无穷,多种民族舞蹈欢乐上演,盛大的视听盛宴让突尼斯《大众观点报》社长穆罕默德·哈姆鲁尼看到了中国的民族团结、文化包容。“叹为观止!”他告诉记者,一些中国民乐里有阿拉伯音乐的痕迹,令人倍感亲切。“这就是文明交流、相互融合的印证,我们应该把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16 版)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