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浮夸风 充数保障房保障谁的需求
2011年,开建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据媒体调查,武汉存在以旧充新,用宿舍楼充当新建保障房的现象。据银行报告称,国内真正新建保障房不足三成。有地方官员表示,国家强调“新增”未说不可“筹集”。
当专家学者们还在讨论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时,一些地方就已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保障房的建设任务,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但在惊叹之余,却又不能不让人担忧,毕竟,对于擅长搞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某些地方政府来说,惊人的速度背后一定有猫腻。
记者对武汉市保障房问题的调查,不过是印证了人们之前的猜测而已。既然中央对保障房的要求是“新增”,而“新增”并不排斥“筹集”,那就把原本不属于保障房的房子,改变一下性质或者仅仅是改名换姓打扮一番,摇身一变成了“筹集”来的“新增”的保障房房子还是那些房子,但在地方政府的政绩簿上,房子已经不再是原本的那些房子。
不过,房子虽然不再是原本的房子,可房子里住的人却仍然是原本的那些人,而那些需要保障房的家庭,却只能空欢喜一场,无法从那些躺在政绩簿上的数字里受益。即使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把“筹集”来的房子里的人赶出去,然后将其租给需要保障房的人,那也只是完成了一次角色互换被赶出去的人又成了需要保障的人,除了给政府的政绩簿上平添一抹亮色之外,不会给现实带来任何改善。
如此看来,很多地方所谓的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超额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连“大跃进”都算不上,纯粹是一场“浮夸风”,是字面上的“新增”。那么,地方政府搞“浮夸风”的目的何在呢?
这些由旧公寓转化而来的保障房,本身就在保障着学生或一些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用它们来发挥额外的保障作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些旧公寓不可能起到保障困难群众住房需求的作用,它们被改头换面,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官员们的政绩需求,保障其官运亨通、升官发财。
用旧公寓来冒充新建保障房,名义上完成建设任务的速度是提升了,可这样的提升还不如完不成任务,因为慢慢地新建保障房,困难群众虽然会晚些住上保障房,但至少会住上。而冒充一旦得逞,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就又回到建商品房上去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将遥遥无期。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在保障房的建设中,存在着重任务轻结果、重数字轻落实、重要求轻监管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让利民惠民的民生大事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让那些为政绩搞“浮夸”的官员受到严惩。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