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楼市阵痛众生相 萧条的楼市到底带来了什么
【中国建材网】2011年,深圳楼市在紧紧不放松的楼市调控中越发寒冷起来。
这一年,房产中介陈伟民升任了分行的经理,不过迎接他的却是行业“寒冬”,他鼓励一线的业务员“起码比2008年要好一些”。
这一年,原来的房产记者余天完成了他的职业转型,到房产公司做媒介经理,不过“职业转型”碰上楼市调控,在他的身上隐隐作痛。
这一年,绿景集团副总裁张梧峰不得不亲自参与到住宅项目的销售中去,压力下的开发商对购房者做出“三年保值回购”的承诺。
这一年,业主李小姐买了套房却在半年时间里“亏了40万”,业主们团结起来“维权”。
萧条中的中介:我懂你,因为我和你一样
“到深圳4年,搬了8次家,没有自己的房子,好像永远安定不下来……我每天帮别人买房、卖房、租房,我再坚持一下,一天天地好好干,我能留下来。”
陈伟民在2011年年初刚刚升任深圳中联地产红岭分行高级分行的经理,在楼市日渐的惨淡中,在不少置业顾问纷纷转行跳槽中,陈伟民坚持带着15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继续奋斗在这个行业。这15个人中,只有一人在老家有房,其他人包括已婚的三四位,也都是无房一族,在这个天天买房卖房的行业里他们一样做的是在这个城市有一套居所的梦想。
2011年是陈伟民到深圳的第9个年头,在第七年里,他买了他的第一套房子。2009年那是让无数和陈伟民一样的置业顾问艳羡的“好日子”,那时深圳关内还找得到1万出头的房子,那时市场逐步回暖,买房卖房的人都靠着这些置业顾问置换着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梦想。
“2008年最艰难,2009年形势最好,好了一年半左右,现在的市场可以说又是个‘寒冬’”,陈伟民经常跟一线业务员“打气”,“起码比2008年要好一些,房价也比当时高几成”。陈伟民鼓励新入行的这些置业顾问,现在形势不好不怕,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虽然现在难做,但从业人员也少了很多,用心做很容易“拔尖”。
今年35岁的陈伟民是广东汕头人,和很多人一样,他20多岁时来到深圳,换了不少次工作,也做过生意,过了几年租房住的生活。2008年,陈伟民因为朋友的介绍偶然进入地产中介行业,在红岭分行经历了行业的高峰与低谷,在房屋租售上也遭遇过跳单等不愉快的事情,已知道该如何多留个心眼,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如今又是一个行业的“低谷”,市场成交量低迷,中介业务的萎缩使得从年初到现在深圳中介门店数量从8000家减少到不足5000家,仅中介门店数量最多的深圳中原就关停了60家门店,裁员1000人。
11月中旬,总部位于深圳的中联地产以6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员工为形象代言人,在深圳的媒体、多家店铺推出了一系列的广告、海报,6位员工代表了单身租房族、结婚无房族、添丁需换房族、学位房需求族等等刚需人群,他们无一例外都展露笑容,以拉近客户与地产中介人员、公司的距离。陈伟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懂你,因为我和你一样”这句广告语让他很有感触。
“到深圳4年,搬了8次家,没有自己的房子,好像永远安定不下来……我每天帮别人买房、卖房、租房,看着和我年纪差不多的顾客们,我还是相信,我跟他们一样再坚持一下,一天天地好好干,我能留下来。”来自天津、25岁的置业顾问陈陈,也是所属公司中联地产的形象代言人之一,这段广告语,也让不少漂泊在深圳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置业顾问与客户是平等的,我们一样从事着正当职业、照常纳税,但有些客户确实不太尊重人。”陈伟民重视“我和你一样”,期望与客户加强了解,平等地提供服务。他告诉记者,地产中介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但经历过多轮洗牌,留下来的人相对更加专业、诚信,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组海报让大家认识到:原来地产中介人员跟我们一样,也要买房,也承受着生活压力。”中联地产集团常务副总裁杨㭎告诉记者,这组海报是希望与消费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情感沟通,“这其实不仅仅是中联的形象广告,更多是整个行业的形象广告。”
眼下,陈伟民希望能带着15个同事一起度过这个地产行业的“寒冬”,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过上有房的生活,也希望等房价降一些后,把自己的两房换成三房,让一家人住得舒适一些。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