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布局回归合理 东抑西扬亦喜亦忧
【中国建材网】抑制水泥重复建设两周年回眸
产量增长幅度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大于产量增长幅度,利润增长幅度又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1~9月份,不仅是安徽水泥行业表现出这种可喜景象。全国水泥行业也同样如此。1~9月,全国水泥行业完成投资105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72个百分点;水泥产量15.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4%,水泥熟料产量9.8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6%;实现利润7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9%。这些可喜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国家近两年一系列限制水泥重复建设的政策措施出台。
2008年,全国水泥产能18.7亿吨,产量14亿吨。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新建成投产和在建生产线400余条,水泥总产能约6亿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大多水泥企业奢想通过扩大产能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可是产能扩大的后果使局部地区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众多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无利可图。2008年,浙江水泥产量达10207.8万吨,全年水泥企业利润总共才3亿元。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这个中国水泥产量一度最大的省份,却成为水泥价格最低的省份。有的企业,一吨水泥甚至亏损二三十元。
相对于立窑水泥来说,新型干法水泥毫无疑问是先进的。高水平、先进的东西是否就可以毫无节制地发展呢?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中国建材联合会与海螺集团联合主持召开的“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海螺论坛”曾经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本报曾以“中国水泥路走何方”为题对此进行过报道)。一派意见认为,中国水泥业的总量规模已经足够大,由于缺乏合理布局,区域性过剩压力较大,无序竞争较为严重。因此既要扼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警惕高水平重复建设。水泥企业不能局限于单一企业的发展,过于注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忽略提升水泥产业整体的价值。另一派意见则认为,大企业目前还是要通过新建、扩建新型干法线,尽快占领淘汰落后的产能空间。水泥产业在完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必然会造成阶段性过剩,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经过长时间低价位运行,才能使区域性市场得到整合,才能使市场价格回归到理性。海螺论坛后5个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严格市场准入,提高准入门槛。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进行清理,坚决停止违法违规项目建设,清理期间一律不得核准新的扩能建设项目。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先后发布了《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和《水泥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抑制重复建设。按照准入文件规定,对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应停止核准新建扩大水泥(熟料)产能生产线项目。根据这一原则,除西部极少数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将没有条件再新建水泥生产线。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