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柜一线品牌创意设计的三位导师
【中国建材网】在时尚与生活方式领域,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意大利橱柜。那段经历在无数次节目和访谈中都被提起:在美国展会上看到意大利整体橱柜,10年前的我之前根本没有想到厨房可以这样设计;于是满场抄厂家名字地址,不懂半句意大利文情况下,孤身一人跑到亚平宁半岛,租了辆车开始逛橱柜店家具店,直到看见意大利文的“厨房”这次就要吐;回国后开工,做出第一批科宝整体橱柜,当时的设计风格和功能样式,甩下同行30年;之后一马平川,2000年坐到了国内整体橱柜第一。
那是一个国内厨房是由几个高低错落的柜子、带着煤油污垢燃气灶,锅碗瓢盆组合而成的年代。向意大利这个老师学习,也只能从最皮毛的外在学起,当然这个照猫画虎,已经让我们成为行业老大。用学唐诗的步骤来说,我这个小书童,从私塾先生那儿学会了什么是七律五绝,什么是平仄押韵,可以按照规矩,写一首诗了。能写什么样的内容呢,大致是“山寨手机真猖狂,按键一落神州响”这种级别。
第二个老师是欧洲文化与时尚产业。那时我对欧洲古典、极简等设计思想已经中毒极深,照猫画虎地填词写诗难以满足我的创作欲,我希望能用“灵感”来写诗,而不是翻字典找字凑诗。我找到了时尚产业的灵感源头:试验话剧、试验电影与部落文化;找到了这些设计风格的根源:欧洲文化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然后开始疯狂摄取。就是在那几年,我开始成为很多朋友说的“职业看展人”,不再光看橱柜展家具展,而是看艺术节、双年展、创意聚会、设计展。我开始将自己还原为一名生于欧美的艺术系学生,做他成长中需要做的一切:研究中世纪宫廷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社会的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在两年之内经历了这个身份10年的故事。
我懂得了这个社会人们的思想需求;懂得了大家今年偏爱何种款式颜色,并开始成功引导;懂得了欧洲设计大牌们的恩怨情仇与来龙去脉,继而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浓缩到博洛尼身上,让博洛尼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精髓,茁壮成长。
有时你越了解敌人,越感到可怕。欧洲不算我的敌人,我的感觉也说不上可怕。但你莽撞少年时,看见风清扬也会觉得是个不按套路出剑、有些厉害的老头子;入了门道,就能感受到令狐冲级别的无招胜有招,已足够让你消失于江湖。对欧洲文化、欧洲设计了解越深,我越不看好打入敌人内部,以他们的方式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时的迷茫,正如第二次到美国的余光中先生:我的根在哪里?
余先生回到了他血脉中文化的故乡,找到了他诗歌的根基。很庆幸,我也找到了第三个老师:中国文化,中国设计。
我对自己每个阶段的决定感到正确而幸运。在我学欧洲的皮毛时,中国憧憬着融入全球化——其实就是欧美化;学欧洲文化时,中国谨小慎微而又放肆地开始全球化,越发了解和羡慕这个世界;学中国文化时,世界开始用放大镜看中国,中国急需文化自信的确立。
如果用大学举例子:开始做橱柜时,我是个刚入学的本科生。拿着一打一打教材,吸收着先人的营养,让自己死记硬背这门学科的基本规律。研究欧美文化时,辛苦考研成功——还是本校的研,开始想多一层:先人们是如何思考出这些定律方法的?我还能用他们扩展到现代的什么领域?现在,则是读了博士——还是转系的博士,要用所学的理论基础,进入一个没有任何参考借鉴的全新领域(自然也就不能买论文抄答案),研究出一些术语自己的东西。
三位导师对我都是帮助良多。能否写好博士论文,就看自己如何奋发图强了。博士后干什么?应该是为中国创意产业做铺路石、敲门砖,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复兴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