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卖场战略转型升级 破解行业迷局
【中国建材网】家居卖场、建材超市虽不是生产商、制造商、销售商,却也未能独善其身--“房客”日子不好过,“房东”自然也不舒坦。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成为家居卖场无法回避的年度大考。
在这特殊的一年里,不少卖场悄然撤退,其中不乏老牌卖场、外资巨头;同时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家居卖场在谋求自身的发展,积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从模式的转变到渠道的变革,从多元化的发展到试水电子商务……在风云变幻的当下,家居流通业直面困境,积极转换思路,以新的战略迎战严峻的市场形势。家居卖场究竟以何种战略扎根市场?我们共同来一探究竟。
面临多重困境家居流通业陷迷局
市场之困--2011年轮番出台的房地产政策让众多家居企业在经营中倍感吃力,作为其渠道命脉的家居卖场同样陷入迷局之中。楼市遭遇重创,下游家居行业同样不容乐观,今年以来,记者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发现,客流量相比往年有大幅度的缩减,即便是销售旺季也没有昔日的火爆场面,不少家居卖场负责人也坦言今年的市场冷淡,卖场在大力促销的基础上才能与去年基本持平,市场冷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楼市的观望氛围中,消费需求锐减,市场的疲软使家居流通业面临着重重危机和巨大的考验。
模式之困--在家居流通领域里,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2000年到2005年,业界普遍认为,现代化的连锁超市模式必将取代原有的摊位市场模式。然而,近年来装饰建材摊位市场大规模拓展了市场总规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材超市业态的显着萎缩。究其原因,除了摊位市场的低价产品更适合中国家居消费市场的现状之外,税收一直是建材超市的痛处,其公共税收总支出约为总销售收入的6%、毛利的40%;而摊位市场则仅承担不到销售收入的0.5%的税收,税收对其毛利的影响几可忽略。
然而在冷清的市场环境下,摊位制卖场也并非“高枕无忧”。一直扮演“二房东”角色的大卖场,往往缺乏与消费者的互动,各产品厂家、代理商各自为政的现场时有发生,因此在现实的销售和实施过程中,服务、产品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此外,摊位制卖场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缺乏核心优势。
渠道之困--随着家居卖场全国性的跑马圈地,店面数量、规模迅速膨胀。目前,家居卖场遍及一线城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卖场已趋于饱和,因此竞争的激烈不言而喻。随着卖场越开越多,密度越来越高,而消费需求则大幅锐减,因此利润自然被摊薄,卖场之间如何避免贴身肉搏?又该从何处下手占领市场成为新的问题。
与此同时,今年电子商务的强势崛起以及团购、集采等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传统渠道的客流量。甚至有经销商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传统店面带来的营业额仅占10%,而网络销售带来的业绩却能占到月总营业额的60%-70%,电商已然在侵蚀卖场利益。相比传统渠道的冷清,团购、集采则聚集了大量人气,以其价格优势赢得了更多客户。面临线上渠道“抢食”市场份额,家居卖场陷入了渠道困境当中。
积极转型升级新策略带来新增长
在困境重重、竞争惨烈的当下,家居卖场并未停滞不前,也并未迷失方向,而是纷纷寻求新的出路,从跑马圈地继续扩张到转变商业模式再到多元化经营……迷局之中,家居巨头以其实际行动为行业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