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莫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7月20日上午,广东省恩平市委书记李灼冰、市长薛卫东率队到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现场办公。李灼冰、薛卫东指出,经过前段时间整治,各级各部门及陶瓷企业做了大量工作,成效较明显,但还须继续努力,切实按照上级要求,做好规划,该拆的要拆,该搬的要搬,该清理的要清理。对仍未按要求做好整改的企业,要限期整改,若逾期无法完成治理任务的,将严格依法进行处罚甚至停产,直到彻底整治好为止。同时,要求各企业清理好厂区环境,特别对废旧烂铁、卫生死角等要清理好,搞好绿化,建设一个舒适亮丽的环境。陶瓷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照顾好环境,切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据小编了解,恩平市高度重视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3300多万元铺设了5.6公里的园区工业大道,投入600多万元在大道两边种植树木,并配洒水车和扫路车,每天清洁。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开展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污染治理活动。该基地所有陶瓷企业均建成废水治理设施,生产废水达到零排放。还投入2.13亿元,全面开展废气治理,主要建设窑炉生产线尾气脱硫和喷雾塔除尘脱硫设施。
广东省恩平市发狠治理陶瓷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既需要治理的决心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经济支撑。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陶瓷企业则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在发展之初就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整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他们而言,实属缓兵之计。
2011年5月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了青海鸿洲陶瓷违法试生产达4年的消息,报道指出,该厂多年来生产废水违规排放、生活污水超标排放、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除尘设备工艺落后。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上千吨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赤裸的河滩地上,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因为厂区建在一片河滩地上,地下水位较高,挖开1米多就成了井。青海鸿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私自开挖用于生产,地下水成了无偿使用的资源。没有人知道生产用多少水,更没人知道企业外排了多少废水。”
这样的场景,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陕西等地的陶瓷企业几乎是随处可见。中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因陶瓷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受到严重的挑战。笔者在西部一家陶瓷厂采访时同样有强烈的感受,建在青山绿水之间的陶瓷厂内烟尘蔽日,尘土飞扬,厂区内连最基本的路面、场地都没有硬化,一脚踩下去,连皮鞋都看不到,厂区内污水横流、垃圾如山、粉尘满天、噪音刺耳……整个陶瓷厂,既是一个加工厂,也像一个垃圾厂,这种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做法,每每令人痛心疾首,而又徒叹无奈。
虽然陶瓷产业的“高污染”在经济相对发达且环境整治较好的陶瓷产区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在是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污染行业。由于陶瓷行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受到原材料供应及物流成本的影响,近年来,原本相对集中的陶瓷产区不断呈现出区域化、碎片化的发展格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料丰富,市场需求日盛,再加上东南沿海产区高昂的物流成本,因此,陶瓷企业在中西部地区遍地开花,企业数量、产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建成的陶瓷厂,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程度要远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陶瓷产区。只是由于中西部地区陶瓷企业数量少,且土地广阔,空气自洁能力强,近距离对城镇和村庄造成直接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比沿海城市小一些罢了。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局,一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项目前期的规划建设中对环境治理不够重视,尤其是一些福建人、温州人投资建设的陶瓷厂,投资少、定位低,厂房简陋、设备陈旧,环保投入基本为零,导致工厂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原料开采、运输、加工早已成为陶瓷生产污染的重灾区。二是“散兵游勇”式的陶瓷厂建设,由于缺乏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的支持,环境治理的专项设备、技术与专业人才高度匮乏,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放物远高于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的东南沿海企业,垃圾堆积如山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而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对外来投资者的宽容和环保意识的淡薄。由于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招商引资相对困难,因此导致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留住投资者,不惜以牺牲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最大限度为外来企业营造宽松舒适的经营环境,由此才出现了青海鸿洲陶瓷厂的“限期”治理环境污染,在实施过程中被治理成“无限期”,通过看似严厉,实则虚晃一枪的“限期整改”这种障眼法,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姑息容忍,甚至对其其它违法经营行为也是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生怕一念“紧箍咒”会赶跑了外来投资者,最终导致本地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的集体放纵与漠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似乎从来就是一个悖论。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程度就越高。但就企业个体而言,却并非如此。意大利、西班牙陶瓷生产企业的环境治理就令中国企业难以望其项背。事实上,像佛山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陶瓷产区,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投入资金加强整治,因此,许多优秀的陶瓷生产企业建设成了花园式工厂,污染被控制在了最小范围之内。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陶瓷企业则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在发展之初就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整治。但是,是不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由于缺钱就必然要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之路,却值得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家警醒与深思。因为这样的陶瓷工厂一方面会污染区域生态环境,使当地原本仅有的一点生态优势也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脆弱,一旦污染与破坏,很难治理。要知道,青海可是我国的三江源头啊?这些地区如果有朝一日被污染了,祸及的将不仅仅是当地的居民,而是整个中国民族。因此,越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越要对污染性企业的引进保持高度的警惕,千万莫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