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猪肉价格回落释放积极信号
《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炉——
猪肉价格回落释放积极信号(锐财经)
本报记者 孔德晨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细,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千方百计确保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猪肉供应。业内人士指出,猪肉供不应求的情况近期有所缓解,猪肉价格高涨时期已经过去,对后期肉价持续走高的预期得到降温,达成明年底生猪生产目标有信心。
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
猪肉价格上涨,影响着居民生活,也推高了整体CPI。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把生猪稳产保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印发《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召开全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等,对全国生猪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一系列措施发力,效果逐步显现。商务部、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25日至12月1日这一周,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2.35元,环比下降3%,已是连续4周下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价格高峰下降10.92元,降幅达20.84%。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猪肉价格连续4周的回落释放出积极信号。赵萍对记者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势头出现回落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生猪供应量出现回升,供不应求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应该说供不应求的严重时期已经过去,供求关系正在不断向好。”赵萍说。
“稳住猪肉价格,预期是关键因素。”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对本报记者说,“供给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预期可以变化很快。”高辉清认为,连续4周的价格下降既说明当前政策行之有效,也说明对后期猪肉价格连续走高的预期在降温,显示出市场的信心。
实行分区防控缓解供需失衡
此次发布的《方案》明确了产销平衡总体要求,提出了分区防控的措施。
其中,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域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高辉清认为,分区防控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政策后期可能带来的各地盲目养猪导致的“后遗症”,“分区防控的措施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为每个地区‘量身定做’,能够有效防止各地一拥而上盲目养猪,这是非常合理的。”
赵萍表示,不断鼓励农民扩大生猪养殖,积极推动养殖户把育肥的生猪推向市场是缓解短期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还要鼓励能繁母猪的养殖,加大对能繁母猪养殖户的补贴力度,推动仔猪的产量快速提升,这样才更有助于育肥母猪存栏量的增长,从而有效地缓解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确保年底前生猪存栏止跌回升
此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生产恢复目标——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如何保障这一系列目标如期实现?《方案》明确划分了责任要求。
——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职责。农业农村部门作为生猪稳产保供的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主动发挥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地方责任和中央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
——完善政策落实沟通协调机制。目前,农业农村部已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也要参照成立恢复生猪生产部门协调机构,主动承担牵头职责,推动资金、土地、环保、金融等政策落地落细。
——落实省负总责总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责任落实、规划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支持等方面拿出切实过硬举措,坚决完成恢复生产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下一步,要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面细化分解近三年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及时解决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推动简化养殖用地和环评手续,切实将各项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落细、到场到户。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