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突破资源“瓶颈”尚须共同努力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谈起2012年的钢铁行业,涉及的热词里少不了“低利润率”。说起行业极低的利润率,“疯狂的石头”也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2012年,62%品位的铁矿石均价为129.99美元/吨,而三大矿山的开采成本却只有40美元/吨左右,即使算上海运成本,这三大矿山运到中国的每吨铁矿石也至少有80美元左右的利润。据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全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达到7.44亿吨。其中,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进口的总量约为5.63亿吨。粗略估算,2012年三大矿山仅靠出口至中国的铁矿石获得的毛利润总额就达4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2500亿元。同样的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全年利润率仅为0.04%,23家大中型钢企亏损金额达到289.24亿元人民币,所谓天壤之别,也不过如此。
在2012年全球经济低迷、下游需求走弱的大背景下,同处钢铁产业链,一个暴利,另一个却亏损,更加明显地折射出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三大矿山号称其采用的定价模式依据的是所谓“科学”的普氏指数,但事实上,这种“科学性”十分令人怀疑。
首先,该指数编制时选取的成交样本量非常小,不具有代表性;其次,据业内监测机构监测,在其选择的成交样本中,交易对象几乎总是较为固定的几家大贸易商,同样不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其可信性大打折扣。此外,海外矿山垄断巨头还通过控制海运量和发货速度、不合理竞拍、市场炒作等方式人为操纵拉升铁矿石价格,牟取暴利。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月4日公开表示,中国每年进口近8亿吨铁矿石,却没有话语权、定价权。这无异于被国外垄断矿山企业“掐住了咽喉”。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我国钢铁业未能掌控资源渠道。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