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玻璃器皿产业转型入驻曼哈顿
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中,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勇立潮头,独领风骚。继去年12月被授予“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称号之后,近日,该县在玻璃器皿产业转型升级上又迈出重要一步,在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注册成立“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祁县公司”,设立了自己的产品展示厅。1月23日,记者在祁县见到该县县委书记段燕翔时,他高兴地说:“4月份祁县玻璃器皿将参加美国桌上用品博览会,与世界知名品牌平起平坐,平等竞争。”入驻纽约曼哈顿这个世界商业中心,意味着祁县玻璃器皿已经跻身世界知名品牌之林。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起几落,终于在转型升级这条路子上实现了新跨越。段燕翔说,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是全省20个转型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依赖出口的祁县玻璃器皿不转型升级必然萎缩下滑。化危为机,用市场倒逼机制全方位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是祁县的唯一选择。为了推动玻璃器皿产业的转型升级,祁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正科级建制的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负责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和扶持玻璃器皿行业发展。县人大组织了玻璃器皿产业发展的专题调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研究。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也从制定规划、政策扶持、技术培训、搭建平台、建设园区、提供服务、开拓市场等多方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传统产业的 “凤凰涅槃”。2012年,祁县玻璃器皿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出口额达15亿元,增长幅度达到29.1%,国内销售额达到5亿元,增幅连续3年保持50%以上,实现了外贸出口与国内销售并举发展。
转型升级之后的祁县玻璃器皿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质量大幅度提升,装备水平和生产方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正在进一步向规模化、园区化迈进。玻璃器皿企业由过去的100多家,整合为42家,取缔淘汰了土圆炉,形成了以电熔炉、天然气炉等节能环保炉型为主的装备格局,拥有电熔炉生产线29条、天然气炉及煤气炉100多盘,年可生产各类玻璃器皿30万吨。大华、宏艺、红海公司被评为全国玻璃器皿行业“十强”企业。今年该县重点扶持10家玻璃器皿企业,引导企业进入玻璃器皿园区发展。经过转型升级,产品档次大幅度提高,产品特色更加明显,品牌优势日益突出。过去祁县玻璃器皿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以量取胜,贴牌销售,低水平重复。现在产品形成10大系列6000多个品种。其中,中高档产品约占53%,产品远销以欧美为主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的格局,实现了功能性产品和艺术性产品并重的发展。全县玻璃器皿企业获得21项国家专利,拥有自主品牌2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 (著)名商标7件。“大华”“宏艺”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祁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称号,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称号。他们在打造品牌的同时,不断培养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全县共培养生产技工5200名,并从国内外引进100多名中高级人才,常驻祁县从事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该县与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达成共建玻璃器皿产学研基地协议。大华、宏艺、红海等龙头企业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牵头、参与了7个行业标准及国家玻璃器皿产品出口质量和安全制度的制定工作。目前,总投资6140万元的国家级玻璃器皿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正在祁县建设当中。
祁县玻璃器皿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显著增强,富民强县的效应十分明显。红海公司启动了投资3.5亿元的玻璃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山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已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了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向贸工游一体化发展。全县玻璃器皿行业人员达到3.5万,每年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4亿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1%。玻璃器皿产业带动了当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现有玻璃器皿产业配套企业85户,从业人员5000多人。为玻璃器皿产业提供运输服务的车辆达1000台,年收入超过2亿元。
“十二五”后三年是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县长张鹏说,要走好机制生产、品牌提升、高端研发、贸工游一体化四条路子,建设好玻璃器皿国家级质检中心、美国营销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物流交易中心等五大中心。“十二五”末,实现产值50亿元。把祁县真正打造成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看中国玻璃器皿来祁县”的玻璃器皿生产制造、文化艺术胜地。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