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居五金  家具橱柜

上元村:一条陶瓷村的十年城市化嬗变

十年前,从石南大桥上空掠过,会发现以东平水道为界,石湾街道和南庄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

在水道东岸的石湾,高楼林立,城市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格局初步显现。而在水道西岸,原本清晰的视线变得模糊,浓烟正从11根高达50米的砖砌烟囱中不间断地喷涌而出。这里是上元村,南庄最早从事陶瓷生产的村组之一,由于地处石南交界,上元村还承担了作为南庄门面的职能。

十年后,再回上元村,一根根作为陶瓷大繁荣时代标志性建筑的烟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黄白相间的现代化住宅楼。上元村,这个原本笼罩着灰尘的门面,正在城市化的轰鸣声中染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过去十年是禅城城市化提速的十年。反映在农村,每一天,低矮的厂房越来越少,恢弘气派的高楼越来越多;每一时,空气越来越清新,环境越来越好;每一分,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钱包越来越鼓;每一秒,现代化气息不断扩散,填补了一片又一片城市空白。

从农业到工业,上元村痛并快乐着

“那时候两天不擦桌子,就能够在上面写字,靠近工厂的房屋一年不敢开一次窗。”在汇银上元售楼部,村民阿礼向记者讲述了过去陶瓷生产给村民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虽然11根大烟囱已经在2010年全部拆除,但那段历史依然给村民留下深刻记忆。

上元村是南庄最早从事陶瓷生产的村组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上元村就尝试做农村烟囱专用的琉璃瓦,及至1982年正式建厂,开始生产马赛克。由于建厂时间要比南庄其他地方早,采用的生产工艺较为落后,上元村建起的那11根大烟囱便成为了南庄独一无二的标志。

尽管生产工艺落后,但在那个工业积累的初级阶段,任何顺势而为的尝试都能够轻易获得成功。这一步棋,上元村走对了。

“产值最高的时候达到7亿元,村里1700多个劳动力有1400个在陶瓷厂里工作,加上外地员工,总员工数超过了5000人。”上元村负责人霍润昌向记者介绍,“上元牌”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著名商标,并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在南庄陶瓷界远近闻名。上元村也凭借着起步早的优势,经济实力一度进入到南庄18个村组的前三名。

陶瓷在给上元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透支着这里的环境资源。“由于陶瓷厂和村里的居民区很近,那时候工厂一开工就很难在户外看到人影。”霍润昌介绍,从陶瓷厂排放出来的粉尘顺着北风扩散到整条村子,村民在户外待上一段时间就变得灰头土脸。

除了限制村民的活动,严重的空气污染还阻隔了南庄和禅城老城区之间的交往,阻碍了城市化进程。“那时候石湾的人很少过来南庄消费,都是我们过去消遣比较多。”阿礼介绍。

现在看来,环境污染给上元村带来了诸多危害,似乎早该淘汰了。但在那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年代,这样的要求对于养活村里七成以上劳动力的陶瓷厂而言未免太苛刻。“人就是这样,在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你不能奢求他为了保护环境放弃生计。环境保护只有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有意义。”阿礼的话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

就这样,陶瓷产业“痛并快乐”地存在着,上元村民在忍受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最高峰的时候人均收入5-6万元一年。”霍润昌介绍,这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笔非常可观的金额。如果能够一直维持下去,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但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人意。

竞争倒逼转型,迎来短命的“租金”经济。转折发生在本世纪初,导火线是市场竞争。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破局之初喝上了“头啖汤”,让上元村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企业自身的弱点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与成熟,国企、集体企业、私企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不同所有制孰优孰劣在残酷的竞争中得到了检验。“首先是国企不行了,纷纷转制;然后是集体所有制的陶瓷企业也在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最终也不得不进行转制。”霍润昌讲述了当时激烈的竞争情况,集体所有制的弊端在于村民更加注重短期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考虑,无论在管理、技术还是经营的灵活性上远不如私人企业。

踏入世纪之初,伴随着私营企业的日益壮大,上元村的陶瓷厂开始走下坡路,利润逐年递减,债台高筑,最终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遭到了市场无情的淘汰,不得不走上转制的道路。

“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我们成为了南庄最后一家转制的企业。”霍润昌回忆,对于上元村的村民来说,转制就意味着失业,因为很多村民从建厂开始就在厂里工作,并没有其他工作经验,转制让他们的前途变得不可预测。

“每个人都很徬徨,虽然知道工厂再办下去也支撑不了多久,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阿礼也是失业大军的一员,他在厂里负责质检和维修工作。

为了缓解转制对村里的冲击,上元村委使尽了浑身解数,通过村里的治安、清洁服务等后勤工作来吸收就业,并积极地与其他企业进行联系,推荐符合条件的村民外出就业,同时也力促转制后的企业尽可能地聘用原来的村民,最终有300多人成功地留下来。

“2003年底到2004年初,我们进行了转制,把原来的厂房和设备租给了私人承包,租期五年,每年的租金约600万元。”就这样,在转制后的第一年,村民每人分得2000元。

为了提高村集体的收入,2006年,上元村又把村南面的一大片土地租给了私人企业建仓库,每年增加了数百万元的租金收入,村民的分红也在2007、2008年提高到3000多元。就这样,经过转制的短暂疼痛后,上元村实现了从原来依靠陶瓷厂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向依靠出租土地和厂房的租金收入过渡。“虽然收入不如从前,但村民们总算适应了这种转变。”上元村好不容易恢复了平静。

但城市化的步伐并没让这种平静持续太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