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瓷都建成文化强市
党的十八大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景德镇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陶瓷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努力实现由“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建设文化强市具有独特优势,更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景德镇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且气势恢弘,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境内高岭古矿、珠山御窑厂、古窑等30多处陶瓷遗迹属于没有同构型的世界精品级文化资源。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奇葩。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瓷都。
当前,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面临新的发展嬗变。产业向集群发展,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创意实体近5000家。陶艺人才丰富,有国家级大师数十人,省、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陶艺人8000多名,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境内外陶艺家前来创作交流,加上从事陶瓷工业的10万大军,形成了庞大的陶瓷文化创意队伍。发展模式多样,有独立法人模式,如部、省、市陶研所,法蓝瓷等规模较大的实体;有“公司+工作室”模式,如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创意基地;还有乐天陶社之类的“文化集市”,以及遍布全市星罗棋布的手工作坊。发展后劲更加喜人,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9届,平台效应日益凸显;“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发展战略的实施,吹响了景德镇文化崛起的“集结号”;前不久文化部专门出台支持景德镇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八项举措,从国家层面有力地支持景德镇的大遗址保护等重点项目,正在推进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5平方公里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投资65亿元的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将为景德镇新一轮文化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也是瓷都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综观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以文化实力论输赢,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同时也是文化发达城市。即便一些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也在比拼文化,抢占发展制高点。近年来,国家支持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大动作频频,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也为新一轮城市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景德镇作为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尤其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而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弘扬陶瓷文化、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做大经济总量、实现富民强市具有重要意义。景德镇完全有条件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作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立足“四个坚持”,准确把握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
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努力建设文化凝聚力强、文化辐射力强、文化影响力强的特色文化强市,是瓷都景德镇的当务之急和战略抉择。
坚持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凝聚文化瓷都之“魂”。文化强市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价值。在统筹瓷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将文化看成是经济的附庸,也不能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宣传。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蕴涵悦和、亲仁、包容等鲜明的道德要素,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连。要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精神和思想内涵,尽可能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夯实文化瓷都之“基”。 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要大力加强文化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使市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以陶瓷文化创意为核心,旅游业、会展业、特色演艺业、传媒业等多业并举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营收入占GDP比重达8%,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坚持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发掘文化瓷都之“神”。景德镇窑火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在于它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这是瓷都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创新是陶瓷文化延续的血液,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和突破,如宋代的“影青瓷”、清朝的“官搭民烧”制度。要在传承中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加快特色文博体系建设;在创新中开发,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
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彰显文化瓷都之“韵”。好的文化作品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要通过深耕陶瓷历史文化,推出一批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有人才才能出精品、出竞争力、出影响力,深圳“文化现象”的成功在于吸引大量人才。构建瓷都文化大厦,既要靠千千万万的“无名小卒”,更要靠独领风骚的“名师大家”。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集聚各类文化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器走天下的繁荣景象。
实施“四管齐下”,为建设文化强市注入强大正能量
用优秀陶瓷文化铸就共有精神家园。要大力弘扬“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彰显瓷都文化的强大内聚力;深入挖掘蕴藏在民间的鲜活故事、瓷业习俗、制瓷理念,借助瓷乐、瓷舞、瓷剧、三字经等艺术形式,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要义,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利用御窑、民窑、中国陶瓷馆、陶艺基地等以陶瓷为特色的文化设施,对青少年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增强他们的地域感和归属感。
让群众共享更多更优质精神食粮。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打造一批有瓷都特色的亮点工程;重心向下,推动项目建设、经费保障和人才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便捷参与,让文化场馆真正动起来、热起来;以群众歌咏月、农民艺术节、全民读书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更多雅俗共赏、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探索建立“政府埋单、公开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动传统陶瓷文化产业“裂变”升级。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借力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诸多利好政策,推动陶瓷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互动衔接,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古窑创5A旅游景区为抓手,打造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珍品鉴赏游等系列瓷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体现瓷都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节目。推动“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发挥陶瓷文化创意新区、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辐射力强的 “文化企业航母”,推动骨干企业上市融资; 完善“公司+工作室”经营模式,鼓励抱团发展,凸显文化集群效应;整合资源,延伸价值链和产业链,做大做强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
激发文化创造创新的活力。加大对文化改制单位的支持力度,让改革的“红利”真正惠及广大职工,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两条腿”走路;加快推进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创新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引导全民创业,开展陶瓷文化十大创新活动、十佳信得过企业、十强文化企业评选,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采取项目承包、合作培养、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懂文化产业经营、懂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实施“陶瓷文化名人工程”,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创意名家;设立陶瓷艺术成就最高奖,充分释放千年瓷都吸引人才与资源的品牌效应。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