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釉薄胎陶瓷技术在国内得到应用与研究
坐落在“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县南部的桃源镇,有一个昌隆陶瓷工艺厂,该厂自主研发的“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填补了我国“薄胎瓷”生产工艺空白。最近,该项 目荣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是梅州目前唯一荣膺此殊荣的项目。
“薄胎瓷”亦称 “脱胎瓷”、“蛋壳瓷”,薄胎瓷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是中国传统艺术名瓷之一,被喻为“中国陶瓷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由于薄胎瓷器的瓷胎轻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对原材料及制造工艺要求极高,且产量很低,大部分薄胎瓷用于生产附加值较高的花瓶、水注、工艺台灯等陈设瓷,日用薄胎瓷器很少,此前更未见有成套薄胎日用瓷器销售。
昌隆陶瓷工 艺厂创 建于1997年冬,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拼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长发展起来,成为梅州乃至广东“釉下青花瓷龙头企业”。2005年10月,昌隆陶瓷工艺厂开始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创建了梅州市青花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施“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该项目在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瓷土矿的特性,通过在瓷胎中引入纳米强化机制增强薄胎瓷强度;引入烧成添加剂降低薄胎瓷烧成温度,缩短烧成周期,同时增强造型稳定性;通过二次釉烧的全釉工艺,克服了传统薄胎瓷器边角无釉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采用了从 “原料改进精选”到“烧成”共19个全新的“全釉薄胎陶瓷生产工艺流程”,达到了传统薄胎瓷器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质量与效果。该厂于2007年6月成功开发出全釉薄胎餐具、酒具、茶具、保温杯以及花瓶、通花盘等几十种日用瓷及陈设瓷,极具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产品面市以来供不应求。
这种 “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主要由“纳米强化技术、烧成添加剂技术、全釉技术”等三个关键技术组成,目前已全部转化为生产力,获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2007年8月至今,该厂全面实施 “生态陶瓷系列产品开发”利用低廉、普通矿物资源,使坯土成本降低1至3倍;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行废瓷土、废石膏、废匣钵、包装制品、保温材料回收,废瓷等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固体废料再生率达到90%,年节省100多万元。同时,投巨资改进窑炉技术,采用最新耐火材料,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节能15%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10%,产量提高20%,质量同时大幅度提高,“全釉薄胎陶瓷产品”售价为市场同类产品的3倍以上。此外,这一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填补全国陶瓷生产工艺空白的科技创新成果,已在大埔陶瓷产区多家生产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推广应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新增就业人数265人,累计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利税3680多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记者采访了昌隆陶瓷工艺厂总经理邓国舟。他说,企业建设和发展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攻克薄胎瓷技术这一科技难题,凝聚了大埔几十代“陶瓷人”的心血,饱含着华南理工大学科技人员的智慧,也是省、市、县科技部门鼎力支持的结晶,也显示着科技对企业的巨大推动力。邓国舟向记者描绘了企业发展蓝图:继续走 “科技兴瓷”和“低碳循环绿色”之路,在着力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出口份额,进一步开拓国内陶瓷精品市场,销售“闯出山区”,尽快发展到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让这一科技成果与广大群众共同分享,也为梅州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